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世界医疗领域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

导读: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世界医疗领域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 说到人工智能,人们一准儿会想到恐怖片中的造反机器人或毫无人性的反乌托邦世界。
        参考行业报告《
2017-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说到人工智能,人们一准儿会想到恐怖片中的造反机器人或毫无人性的反乌托邦世界。而现实并非如此。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突破性研究表明未来人工智能必将为世界带来更为深刻的变化。

  为持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开展了名为“人工智能百项研究”(One Hundred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100)的项目。该项目中,各领域(含医疗行业)精英组成的专家组定期就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其首份报告《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in 2030)研究了十几年后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某北美城市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虽然广阔,但有的并不只是酷炫,更有隐忧与障碍。

  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它将带来一系列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软件将有效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但这一切能否照进现实,就要看能否取得医生、护士、患者的信任,能否扫清政策管控障碍及商业障碍。

 

  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主要功能包括:临床医疗决策支持、患者监控及辅导、自动化手术及患者护理设备、医保体系管理等。其中,数据是关键。

  虽然人工智能从个人监控设备及手机应用软件、电子病历、医院机器人助手等多处收集数据的能力增强,但其发展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很难利用这些数据对患者及患者群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诊断和治疗。研究报告称,电子病历的普及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电子病历市场由少数几家供应商垄断、用户界面不符合标准等多层面障碍的存在导致电子病历数据至今得不到有效利用。落后的管理条例及激励机制阻碍了其研究和应用的发展。且医疗体系庞大而复杂、人机互动方式匮乏,这些都增加了人工智能的应用难度与风险。接下来15年,只有数据充足且目标精准,人工智能才能彻底改变医生现有职责。

  专家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在开发新学习方法、深挖科学文献创建多层次推理模型、创造自由对话功能智能助手等方面并没有太大进展。

  龟速审批等问题挫败细化诊疗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出其健康状况,这有助于实现更为细致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报告称,社交平台上涌现的传统和非传统健康数据新增了人口分类,不同人群将由自动推荐给监控系统提供的周边健康服务供应商管理。随着数以亿计的人口健康数据变得有据可查,以及医疗流程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将发生颠覆性变化。

  但障碍依旧存在,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对创新型问诊软件的审批速度慢,《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HIPAA)为保障患者隐私限制人工智能应用软件使用患者数据。

  数据跨界融合打造移动医疗

  有些应用软件可结合社会及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及研究,并通过已获得的数据进行基础性预测。应用软件之间可跨界融合从而催生新产品,例如可研发一款运动应用软件,这款软件不仅负责制定运动日程表,还能给出最佳运动时间、方式以及训练用户如何坚持。

  人工智能可提供养老服务但一时难以商业化

  人工智能服务将革新养老服务。做饭等日常事务将由智能设备代劳,如果机器人操控系统发展成熟,那么穿衣、如厕等问题也能由机器人帮忙解决。驻家健康监控及健康信息获取设备将能够感知情绪或行为变化并提醒护理人员,个性化康复及驻家治疗模式的发展将降低住院率,但由于尚未突破的科技障碍及成本高等问题的存在,人工智能很难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化。扫除这些障碍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报告结论称,过去15年中,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已经对北美城市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管理得当,预计接下来15年中其影响将更为巨大。近来人工智能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组、传感技术及“深度学习”应用软件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若要融入交通、医疗等更多领域就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要采用公众信任与理解的方式,尊重人权和公民权利。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KL)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红利释放助推国产替代浪潮 我国吻合器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政策红利释放助推国产替代浪潮 我国吻合器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吻合器,作为外科手术中替代手工缝合的关键医疗器械,其发展与中国医疗改革的脉搏紧密相连。在微创手术普及、国家集采政策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临床需求增长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吻合器市场正经历着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的深刻变革。行业在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国产替代的同时,也面临着核心技术突破与激烈价格竞争的双重挑战。未来,随着电动智能吻

2025年11月27日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从“心”突破,填补生命鸿沟 我国植入式人工心脏行业百亿蓝海市场启航

心力衰竭,特别是预后极差的终末期心衰,正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其一年内死亡率高达50%,患者生存质量极低。当前,中国拥有超过150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患者已逾156万,且数量持续增长。面对这一庞大群体,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而作为理想方案的心脏移植又因供体极度稀缺(2024年全年手术量仅1064例),难以满足临床需

2025年11月17日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全球5.89亿糖尿病患者催生规模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 CGM驱动国产替代浪潮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升级、缺乏运动等问题日益突出,叠加遗传因素与环境诱因的共同作用,糖尿病患者不断增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5年4月发布的第11版《IDF全球糖尿病地图》显示,2024年全球20岁至79岁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89亿,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每4人就有1人患病

2025年11月17日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我国益生元已完成从原料供应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布局 市场迈入五大趋势新周期

益生元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正日益广泛。从富含益生元的低温酸奶、乳酸菌饮料等乳制品,到添加低聚果糖的面包、饼干等烘焙食品,再到功能性饮料及膳食补充剂,随着消费者对肠道健康管理的日益重视,益生元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已从单一功能向多维度健康赋能转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核心驱动力。目前益生元在各类食品中已被广泛

2025年11月11日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盐酸氨丙啉技术壁垒高,反应链条长,控制要求严格,市场参与者较少,代表包括美国辉宝、大洋生物、绿洲化工、东康源科技、众合化工等。其中美国辉宝和中国大洋生物市占率合计超90%,呈现双寡头格局。

2025年11月07日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