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分析

         导读:2016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分析。当前,国内体外诊断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生化、免疫、微生物学等领域的体外诊断产品自主创新少,或者由于国内缺乏研发经验积累,即使研发出新产品也存在着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的情况。

         参考《2017-2022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当前,国内体外诊断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生化、免疫、微生物学等领域的体外诊断产品自主创新少,或者由于国内缺乏研发经验积累,即使研发出新产品也存在着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的情况。另外,自动化仪器一直是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本土诊断仪器制造厂家在大型医疗仪器、检验前自动化处理系统等产品上的自主研发及创新经验尚待提高。国内体外诊断产品的整体应用研发能力还处于相对中等偏下水平,多数高端产品市场均被国外企业占据。

         ①自动化、床边化和分子化的发展趋势

         从体外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重点方向是检测系统化、自动化、快速化、信息化,开发高度集成、自动化的体外诊断仪器制造技术以及简单、精确又便于普及的快速诊断技术已成为全球体外诊断产业的研发主题。近年来全球生命科学的飞速进步正成为行业技术发展创新的强劲推动力,如基因扩增技术、测序技术等均已应用于体外诊断产品的最新开发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与其他学科的不断融合和创新,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床边检测以及分子诊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使体外诊断能更好地在疾病发生的相对危险性评价、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价中为病人服务。特异、敏感和快速的疾病体外检测和诊断方法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前提,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和平台正逐渐应用于疾病的检测和诊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推动疾病检测方法发展的动力,也是新一代疾病检测方法发展的方向。新技术应用的结果就是进一步改善了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体外诊断仪器进一步小型化、自动化。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依赖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新疾病诊断方法的研究正在成为疾病检测和诊断的热点,基于纳米材料和技术的新疾病诊断方法可能成为新一代疾病体外检测和诊断方法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其他像芯片技术、微流控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也开始应用于疾病的体外诊断,这些新技术相互结合为新的疾病检测方法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这些新技术的相互结合、整合,也是今后疾病检测方法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③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免疫检验中的放射免疫、酶联免疫、胶体金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化学发光等检测方法的发展,促进了免疫诊断的自动化及便捷化,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使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不断提高,特异性越来越好,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未来各类的自动化仪器在临床实验室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临床检验的水平;模块、组合式检验设备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而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及磁微粒化学发光技术的各类仪器,将使免疫诊断进入新高度。

         ④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由于培养方法成本低廉,培养基成为了常规检测中广泛使用的基本工具,是非常重要且广泛使用的微生物检测产品。而且,为适应不断提高的检测要求,全球微生物检测行业已逐渐发展出各类新型培养基。新型的培养基在传统培养基基础上,加入了特异性的酶反应底物、荧光反应底物、生化反应底物等,使目标微生物的选择、分离、鉴定能够一次性完成,如显色培养基,与传统培养基相比,显色培养基克服了传统培养基在细菌分离、鉴别、计数等过程中操作复杂、周期长的缺点。显色培养基主要有念珠菌、沙门氏、金黄色葡萄球菌、弧菌、尿道菌等各类显色培养基。

         药敏检测作为微生物检测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检测试剂和系统也都有了多方面发展与提升,药敏试剂能够检测的病菌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更加快速的直接药敏试剂。并且药敏试剂也已与仪器相结合,全自动药敏仪使检测更加准确便捷,自动化检测成为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另外,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明显加快了微生物检测的速度,由于DNA探针、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开发诊断试剂,除了增加试剂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外,也使得过去不可能或旷日费时的传染病诊断成为可能或快速的诊断。此外,与自动化分析仪器或电子技术的结合,不仅使这些精确的诊断由研究阶段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而且缩短了医疗与诊断之间的距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减肥药行业:GLP-1成减重赛道主流靶点 长效&多靶点&口服为研发核心方向

我国减肥药行业:GLP-1成减重赛道主流靶点 长效&多靶点&口服为研发核心方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肥胖患者人群不断扩大。根据世界肥胖联盟数据,2020年全球共有22亿成人处于超重或肥胖,到2035年预计将有33亿成人处于超重或肥胖,年复合增速2.74%,超重或肥胖成年人的比例将从从42%升至56%;而到2050年,预计近60%的成年人(大概38亿)将患有超重和肥胖

2025年08月21日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常见且易发 我国便秘用药市场空间大 聚乙二醇3350散剂型实现国产化突破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便秘已逐渐成为都市居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患者越来越多,对治疗便秘药物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等级院内治疗便秘的药物市场销售规模达 44.1 亿元,同比增长5.3%,院外便秘相关药物市场销售规模为 32.4 亿元,同比增长4.8%。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我国内窥镜行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效 一次性产品开辟新增长空间

随着内窥镜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内窥镜市场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趋势下,关节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发病率上升,推动内窥镜检查需求持续增加,为市场带来强劲发展动力。同时,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内窥镜设备向更高清、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使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

2025年08月18日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行业稳中有升 亚太地区为主要驱动力 64排以上产品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达13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15.4亿美元,2020-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4.8%。

2025年08月17日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化学发光技术为我国免疫诊断市场主流 行业国产替代加速推进

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居民支付能力和健康意识提升、免疫诊断项目持续扩增、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免疫诊断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6%。与此同时,我国免疫诊断在体外诊断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稳居第一大细分市场,2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受到资本青睐 行业尚处发展初期 多家企业加速布局

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持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据不完全统计, 2025年1月1日-8月2日,我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共发生14起投融资事件,数量与2024年持平;累计投融资金额达到14.12亿元,较2024年全年大幅增长138.92%。资本持续投入有力推动了康复机器人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为行业发展注入

2025年08月14日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全球基因测序仪行业迎应用拓展机遇 中国企业加速追赶下市场进入国产替代新阶段

基因测序应用场景走向多元化,基因测序仪市场迎来增长机遇。根据数据,2023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达155.4亿美元,预计2024-203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由188亿美元增长至624.8亿美元。

2025年08月11日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超声检测行业: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本土厂商正逐渐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市场垄断地位

近年随着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材料、新工业不断涌现,我国超声检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超声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为61.12亿元,同比增长13.1%。

2025年08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