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疫苗行业发展历程。在旧中国,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天花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白喉、百日咳、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传染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1,000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参考《2017-2022年中国儿童疫苗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我国免疫预防事业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0年代到1978年是我国免疫预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的阶段。
在旧中国,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天花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白喉、百日咳、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传染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1,000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50年代,全国多次开展秋季普种牛痘运动,使天花发病地区逐年缩小,发病率明显降低,同时在部分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60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用的儿童疫苗,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工作;70年代初开始了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每年冬春季在全国范围开展疫苗突击接种活动。
第二阶段:1978年以后正式实施计划免疫,是我国计划免疫全面发展的阶段。我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于1974年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在组织建设、冷链建设、目标管理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工作;1988年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即周岁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
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如果说80年代是计划免疫建设和扩大儿童计划免疫服务的时期,那么90年代则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的大发展时期。
2008年2月,我国已把甲肝、流脑、乙脑以及麻腮风等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通过免疫规划的推广,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体系的疫苗由原来的6种增加到14种,可以预防的传染病从乙肝、结核病等7种增加到了15种。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疫苗市场。我国疫苗市场由一类疫苗(免疫规划)市场和二类疫苗(自费)市场两部分构成,一类疫苗由政府采购,价格低廉,利润不高,主要针对儿童,由国家免费提供,市场规模稳定;二类疫苗是指未列入国家免疫范畴的、由消费者自愿选择,自费接种的疫苗,该类疫苗价格相对较高,利润也较高。
一类疫苗市场由国家定点计划生产,财政统一拨款,集中招标采购,采购数量随年出生人数浮动;自费疫苗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安万特-巴斯德为代表的跨国制药企业携带其高品质的疫苗进入我国国内,开辟了我国二类疫苗市场。自二类疫苗市场开辟以来,其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尽管目前自愿接种二类疫苗的需求量还远少于免疫规划用的一类疫苗,但随着公众对预防的关注度提升,二类疫苗的市场将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