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抗肿瘤药物分类概况及靶向类药物销售情况。我国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分为抗代谢药、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类、抗肿瘤激素类、抗肿瘤抗生素、烷化剂、铂类抗肿瘤、免疫刺激剂和靶向抗肿瘤等。
参考《2016-2022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格局及十三五投资价值评估报告》
(1)抗肿瘤药物分类概况
我国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分为抗代谢药、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类、抗肿瘤激素类、抗肿瘤抗生素、烷化剂、铂类抗肿瘤、免疫刺激剂和靶向抗肿瘤等,具体分类及主要品种如下:
1)抗代谢药
抗代谢药是指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一类药物,该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核酸代谢的必需物质类似,可以通过特异性干扰核酸的代谢阻止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抗代谢抗肿瘤药在体内通过抑制生物合成酶,或掺入生物大分子合成,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使肿瘤细胞丧失功能而死亡。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消化道反应、骨髓毒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
2)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类
天然植物中的生物碱能通过抑制细胞端粒酶活性、抗肿瘤扩散及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周期与增殖、细胞毒作用等多个方面来防治肿瘤。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脱发等。
3)抗肿瘤激素类
抗肿瘤激素药主要通过改变肿瘤基因表达、分泌生长因子、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达到抗肿瘤目的。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恶心、头疼、骨痛、高血压等。
4)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抗生素是一类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通过直接破坏DNA或嵌入DNA而干扰转录,抑制肿瘤细胞DNA及RNA合成的抗肿瘤药物。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心脏毒性等。
5)烷化剂
烷化剂中的烷基可转变成缺电子的活泼中间产物,这些产物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中的电子基团发生烷化反应,使这些肿瘤细胞成分在肿瘤细胞代谢中失去作用,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组成发生变异,影响细胞分裂,致使其死亡。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
6)铂类抗肿瘤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为铂与DNA单链内两点或双链发生交叉联结,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使之发生细胞凋亡。该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肾毒性、神经毒性等。
7)靶向抗肿瘤药概况
靶向抗肿瘤药利用肿瘤组织或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结构分子作为靶点,达到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与化疗药物相比具有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副反应轻以及疗效/毒性比高等优点。
靶向抗肿瘤药可分为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和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其中大分子靶向抗肿瘤药主要包括单抗类抗肿瘤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治疗肿瘤。肿瘤细胞表面有一些特异的肿瘤抗原可做为单抗攻击的靶点,单抗在体内选择性地对表达某种基因蛋白的癌细胞起着―对号入座‖的杀灭作用;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主要包括替尼类抗肿瘤药,通常是一种信号传导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阻断肿瘤生长、增殖过程中所必需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从全球来看,靶向药是最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在全球前8大抗肿瘤药中,分别各有3种大分子靶向抗癌药和4种小分子靶向抗癌药。
2013年,大分子靶向抗癌药和小分子靶向抗癌药销售规模分别约为199.6亿美元及68.2亿美元,分别占2013年全球抗肿瘤药市场份额的29.6%及10.1%,合计占抗肿瘤药市场的比例达40%。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以及医疗费用占比的不断提高,且靶向类抗肿瘤药逐渐被医保接受,靶向类抗肿瘤药在整体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市场份额日渐提升,2014年靶向药物的销售额为114.44亿元,较2013年的85.18亿元增长34.35%,2008年至2014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0.97%,高于抗肿瘤整体用药市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