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我国农村卫生能力建设成效初显。但是,随着疾病谱变化,农村人口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等死亡率不断提升,对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卫生资源总体供给不足。近五年,我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数量逐年下降,呈萎缩趋势。农村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远低于城市。实地调研看到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断层严重,某些乡镇卫生院十余年未进新职工。二是医疗服务效率低下。近五年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从62.8%下降至61.3%,平均住院日从5.92天延长至6.31天。实地调研某乡镇卫生院虽拥有50张开放床位,但日在院病人仅20人。外科病区、手术室没有很好利用,年手术量由10年前的300多台下降至30多台。三是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患者就医负担不断加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城镇居民。
为了提高农村医疗的服务能力,我国通过建立分级诊疗、远程诊疗等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从而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一、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围绕农村医疗,重构基层医疗体系。目前我国已有七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建议进一步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组建1-3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在集团内逐步由药品、业务、服务上的一体化向财务、人员、管理上的一体化过渡,畅通上下转诊渠道,实现医务人员、患者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
二、优化农村医疗资源配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有意愿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不满足于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二传手”角色,认为能动手术,解除患者病痛,更有职业成就感和社会地位。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让更多人才技术、新增资源、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完善医务人员下基层的薪酬、职称的激励机制,探索“继续医学教育+适宜技术推广”等,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不断提升村医数量和质量,争取让农村人口实现“病有良医”。
三、加强城乡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数字化远程医疗服务,实现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如在急救方面,充分发挥远程心电及检验影像诊断平台作用,通过信息手段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与大医院脑卒中FAST溶栓、心梗协同救治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基层患者的快速确诊、及时转诊和有效治疗。
四、推进城乡医保制度改革。以大健康的理念,推动医保制度改革。在筹资方面,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增长机制,按照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筹资标准。在支付方面,建议采取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度,对医共体内实施打包支付,超支由县级医院承担,结余按比例分配,充分调动医共体控费积极性。另建议把预防保健纳入保险范畴,并将参保人的防病与治病费用打包后一道实行按人头付费,让更多的农村人口不生病、少生病和晚生病。
聚焦农村医疗的改善,尤其是提升深度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真正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医疗不单单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cyy)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