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欧美创新药行业一线药企研发回报率及研发费用分析(图)

          创新药的完整生命周期包括靶点发现、分子筛选、临床前研究、临床 I/II/III 期研究、上市生产、销售等环节。在上市之前的所有阶段都只产生负现金流,上市之后现金流逐渐转正。我们试图用 IRR(内部投资收益率)这一指标去量化创新药投资的效率,进而比较中美两国创新药投资回报率的差异。 

          其样本为 12 家世界级别的跨国药企(Amgen, AstraZeneca, Bristol-Myers Squibb, Eli Lilly, GlaxoSmithKline, Johnson & Johnson, Merck & Co., Novartis, Pfizer, Roche, Sanofi, Takeda),计算得出以上公司平均 IRR 由 2010 年的 10.1%持续下降至 2017 年的 3.2%。由于最初的这 12 家药企研发回报率数据过低,不能完全代表欧美研发导向药企的真实研发回报水平,该团队自2013年起又新增了一个4个药企组成的新样本,4家公司分别为AbbVie, Biogen, Celgene 和吉利德。此 4 家药企构成的新样本研发回报率从 2013 年的 17.4% 下降到了 2017 的 11.9%,但是较 2016 年有所回升。 

 
图表:欧美药企研发回报率持续下降从 10.1%到 3.2%


图表:跨国药企创新药上市费用继续攀升(百万美元)

          我们首先把药企所有进入三期临床的在研药品看做一个资产包, 
          1.该资产包未来 21 年的现金流预测,参考了 EvaluatePharm 等第三方研究机构,该预测每年会根据市场变化、患者流变化调整。 
          2.新加入资产包的药品分为三种:自主研发、授权获得、并购获得 
          3.资产包内药品的退出分为两种:研发失败中止、研发成功上市 


图表:创新药研发回报率的模型与基本假设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分析与发展商机分析研究报告

          构建该模型需要两个重要的假设,1.创新药研发费用的分布情况;2.创新药研发的时间周期。某公司当年的研发费用是已知的,当年处于三期临床的药品也是已知的,处于三期临床的药品的研发费用是未知的,但是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推导出来,创新药研发在不同阶段的时间分布可以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假设。通过授权、并购获得的品种,可以通过相关公告查询到其研发成本与里程碑付款比例。对研发费用分布与时间分布的假设如下, 


图表:对创新药研发过程中成本分布与时间分布的两个假设

          通过该模型与假设,对样本药企研发管线进行了 IRR 测算,自 2010 年起 IRR 持续处于下降通道之中,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创新药销售金额逐年下滑,年销售超过十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越来越少,二是创新药研发成本持续攀升。

          2016 年在研创新药平均预测销售峰值仅为 3.94 亿美元,相比 2010 年下降了 51.7%,重磅炸弹药物数量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研发费用持续走高,单个创新药研发成本从 2010 年的 11.88 亿元一路飙升到 2017 年已达 19.92 亿元。 

          我们认为根据我们提出的创新药周期理论可以从本质上回答欧美创新药企研发 IRR持续走低的原因,即原有治疗心脑血管大病种的创新药已经过了专利期,新的大病种癌症、阿兹海默等还未被攻克,在研新药只能针对市场空间较小的小病种、孤儿药,所以预测峰值销售额持续降低,而研发成本并没有同比例降低,反应到 IRR 上面就是投资回报持续走低。 

          此外,政策的变化也是另一个导致创新药研发回报率降低的原因。Hatch-Waxman 等法案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创新药的专利保护期,FDA 也在放松“Me-too”类创新药的批准标准,DiMasi 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指出 1960 年代创新药上市到第一个同靶点竞争对手上市中间相隔 10.6 年,而 2000 年初这个数值已经降为 3.1 年。最近 5 年的数据没有更新,考虑到 Opdivo 与 Keytruda 等近些年的重磅药品为最先上市争分夺秒,该数值有可能进一步缩短。政策的导向不利于美国创新药的发展。 


图表:First-in-Class 药物与第一个 Me-Too 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时间间隔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P-CAB抑制剂行业分析:多款研发药物相继上市 市场空间有望超百亿

我国P-CAB抑制剂行业分析:多款研发药物相继上市 市场空间有望超百亿

针对与酸相关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抑酸,所以抑酸药物被推向历史舞台,目前最新一代的药物是P-CAB抑制剂,正在快速发展。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类药物(P-CAB)抑制酸分泌的作用机制为竞争性结合壁细胞内H+/K+-ATP酶(质子泵)的钾离子结合部位。与质子泵抑制剂(PPI)不同,P-CAB可直接抑制H+/K+-ATP酶,而无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中成药产量、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下滑 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中成药产量、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下滑 政策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中成药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自2018年起,在医保控费、DRG/DIP付费改革、重点监控合理用药、“限输令”等因素推动下,我国中成药行业进入调整期,产量逐渐下滑。同时在202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纷纷下滑。在政策层面,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多项政策,聚焦中成药产品质量

2025年04月02日
我国质子泵抑制剂(PPI)行业分析:需求基数大 集采量多致市场降价幅度较大

我国质子泵抑制剂(PPI)行业分析:需求基数大 集采量多致市场降价幅度较大

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根据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研究成果,我国18至64岁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病/感染率分别约为10.5%、5.4%、2.5%、4.5%和41.5%。另外,我国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达58.6%和61.1%。

2025年04月01日
过敏季来袭!我国过敏药行业需求空间不断释放 生物药新玩家入场

过敏季来袭!我国过敏药行业需求空间不断释放 生物药新玩家入场

我国过敏性疾病种类繁多,2023年国内大约有2.5亿人饱受过敏性鼻炎的摧残,其中重症患者有8千万到1亿人。在此背景下,近几年,我国多款产品市场销售表现出色,如氯雷他定近5年在全国零售市场上的氯雷他定销售总额已突破76亿元,这也吸引多家企业也纷纷入场,其中国内首次批准一款用于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L-4Rα生物药上市,

2025年04月01日
我国GLP-1行业产业链竞争分析:上下游企业可供应链绑定 创新药市场处蓝海

我国GLP-1行业产业链竞争分析:上下游企业可供应链绑定 创新药市场处蓝海

我国庞大的糖尿病和肥胖人群对于安全、有效的降血糖和减肥药物有着迫切的需求,这为国内GLP-1药物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空间。数据显示,2022年其市场规模已上升至60.5亿元,同比增长95.79%,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未来随着GLP-1药物陆续获批,到2030年,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

2025年03月27日
医疗资源缺口推动AI医学影像行业发展 投融资市场火热 竞争呈多元化特征

医疗资源缺口推动AI医学影像行业发展 投融资市场火热 竞争呈多元化特征

我国医疗资源缺口大,随着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渗透速度加快,目前已覆盖全链条。AI医学影像获新政策支持,行业前景广阔,投融资市场火热。AI医学影像的落地应用需多方参与,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特征。

2025年03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