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4年中国乙肝疫苗市场格局变动预警

  导读:2014年中国乙肝疫苗市场格局变动预警,留足存货后再考虑通过认证。这属于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与质量并无关联。而食药监局相关公告中也确实提出,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继续销售。”

  祸不单行,近期先后陷入婴儿致死事件的国内三大乙肝疫苗巨头深圳康泰、大连汉信、北京天坛生物,昨日又被曝未能在去年底前获得新版gmp认证而不得不停产。事实上,对于安全大于天的医药行业来说,企业一步失误可能满盘皆输,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即使未来三家企业获得新版gmp认证,但重新回归后市场很可能早已是另一番天地。

   将被市场拒之门外
  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上,深圳康泰、大连汉信、北京天坛生物三家公司的乙肝疫苗均没有获得2010年修订的新版gmp的认证记录。与此相应的,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显示,华兰生物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于去年9月获得新版gmp认证。而华北制药疫苗业务负责人则证实,该公司已于去年获得新版gmp认证。
  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即新版gmp)实施规划,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gmp要求。通过新版gmp的实施,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北京商报记者从国家食药监总局获悉,截至2013年12月31日,已有796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全部或部分车间通过新版gmp认证。全国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共1319家,已通过认证的企业占60.3%,自昨日起,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或生产车间一律停止生产。
  一组被广泛使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前10月,乙肝疫苗市场共批签发9107万瓶,同比增101.9%。其中深圳康泰2399万瓶,占26.3%;大连汉信2647万瓶,占29%;天坛生物2353万瓶,占25.8%;华北制药和华兰生物分别占12%和2.9%。由此不难看出,占据市场八成份额的三大疫苗巨头将在今年被迫停产,这也让其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遭诟病。
  不过,一位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新版gmp认证对于企业生产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企业要想通过必须得停产改造,有些大型药企因生产排期很满,且不愿因停产将市场拱手让人,所以会选择在2013年开足马力生产,留足存货后再考虑通过认证。这属于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与质量并无关联。而食药监局相关公告中也确实提出,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在2013年12月31日前生产的产品,可继续销售。”
  对于“不拿证”的理由,昨日北京商报记者分别致电三家公司,其中天坛生物工作人员以“元旦放假”为由拒绝采访,另外两家企业均无人接听电话。根据公开消息,大连汉信行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曾回应,公司已经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了新版gmp认证申请,只是目前还未获得,估计今年下半年会获得认证。
  深陷致命漩涡
  外界对三大疫苗企业的关注源于上月中旬,当时因被疑致多名婴儿死亡,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被暂停使用。对于产品缺口,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由天坛生物等五家疫苗生产企业填补。可几天后,被视为康泰问题疫苗受益者的天坛生物以及大连汉信同样因婴幼儿注射后死亡卷入了安全风波。针对接连发生疫苗致死事件,目前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据悉,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王华庆指出,监测的数据越多越容易发现一些信号,但是从监测结果来看,疫苗异常反应发生情况没有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范围。卫生法专家卓小勤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则指出,如果从所有疫苗产品来看,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多,除了疫苗本身质量问题之外,储存与运输不当也会引起变质,因为疫苗对保存的环境要求较高,必须全程2-8 低温保存。另外,有些地区还可能出现在注射过程中违规操作等问题,这些均可导致接种者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相关分析报告:中国人用疫苗市场监测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10-2016)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抗体药物以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的核心支柱。中国抗体市场正以远超全球的增速(35.4% CAGR)狂奔,规模从2019年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1312亿元。在巨大临床需求、审评审批改革与医保放量的多重驱动下,市场格局呈现“内外资竞合,创新驱动分化”的复杂态势,本土创新力量正强势崛起

2025年10月06日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临床前CRO作为药物研发的“加速器”与“卖水人”,在医药创新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政策、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多重驱动下,中国临床前CRO市场正以超越全球的增速迅猛扩张,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预计至2030年将逼近900亿大关。同时,高壁垒铸就了特定的市场格局。中国临床前CRO市场在经验、人才和设

2025年10月05日
需求、政策与技术驱动下 我国抗肿瘤药物行业迈入精准靶向、免疫治疗新纪元

需求、政策与技术驱动下 我国抗肿瘤药物行业迈入精准靶向、免疫治疗新纪元

面对居高不下的癌症发病率和沉重的疾病负担,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已成长为规模超2600亿元的庞大产业。在患者刚性需求、国家审评审批与医保政策改革、以及治疗理念升级的共同驱动下,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化疗到精准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深刻范式转移。这一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肿瘤治疗正式迈入精准医疗新时代,并为ADC、双抗等前沿技术开启了更

2025年10月04日
医美注射类再生材料行业井喷 童颜针、少女针竞争激烈 羟基磷灰石迸发活力

医美注射类再生材料行业井喷 童颜针、少女针竞争激烈 羟基磷灰石迸发活力

再生材料类型日益丰富,成为注射类医美赛道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我国医美注射类再生材料市场规模约55亿元,2021-2024年CAGR为109%。预计2030年我国医美注射类再生材料市场规模约151亿元,2024-2030年CAGR达18%。

2025年10月02日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中国血液透析管路行业迎来广阔蓝海市场

政策与需求双轮驱动 中国血液透析管路行业迎来广阔蓝海市场

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其核心耗材——血液透析管路,直接关乎百万患者的“生命线”。当前,在庞大且持续增长的ESRD患者基数、远未饱和的透析治疗率、以及国家层面对基层血透服务普及的大力推动下,中国血液透析管路行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30年将超过60亿元。

2025年10月01日
科技创新大爆发、政策战略机遇显现 国内智慧中医行业千亿级市场加速成型

科技创新大爆发、政策战略机遇显现 国内智慧中医行业千亿级市场加速成型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医学体系之一。与西医相比,中医副作用小、更注重预防保健和长期健康管理,尤其是慢性病的管理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率上升,截至2025年,中国慢性病患病率已达35%-45%,管理人群规模约5-6亿。

2025年09月30日
全球小核酸药物行业爆发 三大海外巨头掌控市场 中国本土企业如何破局?

全球小核酸药物行业爆发 三大海外巨头掌控市场 中国本土企业如何破局?

小核酸药物主要具备靶标可及性广、靶向性/特异性强、研发效率高、给药间隔长等优势,在精准靶向给药的同时,显著提升慢病患者依从性,打开潜在临床需求。2024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达到52.47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8%。

2025年09月26日
原料产能狂飙的隐忧:我国GLP-1市场价值将重构 行业迈入多靶点、口服新纪元

原料产能狂飙的隐忧:我国GLP-1市场价值将重构 行业迈入多靶点、口服新纪元

全球超重与糖尿病人群迅猛增长,催生了GLP-1药物千亿市场,也推动其上游原料药行业进入黄金时代。国内企业利润暴增、产能狂飙的背后,却隐藏着技术代差、专利围城与产能过剩三重险境。当市场红利见顶,一场以多靶点、口服化、长效化为方向的价值重构已然开始。

2025年09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