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旅游的内涵与特征
当前,尽管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对其认知却不尽一致。国际上的定义和见解亦有所不同。
日本农林水产省称之为绿色旅游,则是指旅游者在拥有丰富的绿色农村地域,享受着当地的自然、文化,并和居民进行交流,进而过着悠闲的假期生活的停留型休闲活动[7]。结合上述我国乡村旅游实践可以看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据此,可以从资源、功能等角度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农村区域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聚落建筑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乡土观光、乡野休闲、乡俗体验、乡村度假为目的,依托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等载体,进行农业观光体验游和农村休闲度假游的新兴旅游开发方式。
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这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二是以挖掘乡村文化为内核,如农耕节事、民俗风情、乡规民约、古村落景观等,这是体验农耕活动和乡村生活的根本;三是以乡村体验为动力,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通过制式化和仪式化等转换成旅游产品,让城市居民身临其境体验“乡愁”和“乡村记忆”,满足愉悦身心的需求;四是以创新乡村消费为目的,乡村旅游是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互动的重要商业模式,可以在空间上把城市人和乡村人“融合”在一起,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本质在于其“乡村原真性”,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农民乡村生活本真性。农业依然是乡村的基础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季节性变化,与自然环境与资源关系最密切。农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客体和主角,他们应该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者、管理者、投资者和最主要的受益者,其在乡村旅游发展上的地位与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或载体,是引发“乡愁”或者寻找“心灵归宿”的主要吸引物,“天地人和谐”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安居生活的基本保障,其本真性主要依赖于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和乡村美景等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因此,传统的人文与自然结构蕴含着最大的乡村旅游价值。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分析
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根据旅游资源的内涵并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资源可定义为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农业与乡村景观客体,以及由乡村自然环境、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共同组成的乡村地域文化复合体。乡村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来看包括乡村范围内的全部旅游资源,从功能来看具有现代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从资源内容来看既包括有形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无形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资源是由自然环境、物质载体、文化元素三部分构成。自然环境,包括乡村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在人类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过程中,它们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地貌条件是乡村景观的基底和骨架,决定着乡村景观的空间格局,如江南水乡、山区梯田;气候条件则主要影响着动植物分布、民居类型等景观特色,如森林、农田、牧场、渔场等。物质载体指旅游者亲身观察体验的乡村具象事物,是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如农作物、牲畜、聚落、服饰等有形的物质,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如观光农业、田园风光、休闲渔业、特色文化古镇、生态林区等。文化元素是乡村旅游的精髓和内核,是指那些不能被旅游者直接感知的无形部分,如乡村民俗风情、道德价值观念、农耕节事活动、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
根据资源特点,乡村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乡村自然环境类。主要是指乡村山、林、水、田、路、宅等所依托的自然地域综合体的空间格局与景观特色,如山乡云海、梯田重叠、棉海稻浪、菜花飘香、阳光沙滩、林海雪原等。二是田园风光与农耕体验类。主要包括由农田、森林、草场、水域等构成的观光农业资源,以及参与农耕与劳作过程的体验活动,如春种秋收、瓜果采摘、石臼舂米、鱼鹰捕鱼等。三是乡村聚落景观类。包括乡村民居、宗祠以及其他特色建筑形式,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古代民居与工程类建筑,如青藏高原的碉房、蒙古包、苗乡吊脚楼,黄土高原的窑洞、客家土楼、安徽黔县西递村的清代民居,纵贯苏北江淮之间的古邗沟、广西侗乡风雨桥等。四是乡村民俗文化类。我国民族众多,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多种多样,其在生活方式上各有特色,有的能歌善舞,有的保留着传统的渔猎采集生活,如云南的傣乡、贵州的苗乡、广西的壮乡、湖南的瑶乡、海南的黎乡、西藏的藏乡等。我国乡村还保留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汉族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藏族浴佛节、雪顿节,苗族“赶秋”,彝族火把节,壮族歌墟,傣族泼水节,伊斯兰教古尔邦节,白族三月节,景洪族泼水节,贵阳苗族四月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等,我国各地乡村还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艺术,如舞龙灯、舞狮子、大秧歌、二人转、芦笙会等表演艺术,杨柳青年画、蜡染、刺绣、草编、竹编、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民间工艺品,阿诗玛、刘三姐、格萨尔王、阿凡提、江格尔等流传已久的民间史诗与神话传说。另外,我国乡村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如《舌尖上的中国》所介绍的各地风味独特的美食。所有这些乡村民俗文化资源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参与性与体验性。
(三)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除了具有旅游资源条件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一是区位条件。主要是指空间分布条件,由于乡村旅游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重要产品,大都市周边和城镇人口密集区是其重要的市场依托。二是旅游交通与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区际交通可达性和区内交通的便利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而现代网络与移动通讯等设施是当代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如旅游网络营销、旅游信息传播、智慧旅游建设等。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特色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这些都决定着乡村旅游的投资领域、投资规模、开发程度等,决定着其人、财、物的投入水平。四是政府政策。主要包括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规划、扶持补贴政策等,这些都有利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