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余暇时间也越来越多,“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逐步形成。因全球性健身热潮而形成的体育服务产业,已逐步成为热门的服务行业之一,如各种会员制的健身俱乐部、健美俱乐部、网球俱乐部、乒乓球俱乐部等迅速崛起。这些俱乐部的类型既有综合性的体育俱乐部,又有单项体育俱乐部,主要以提供体育休闲、娱乐、健身服务为主。
1 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阶段划分
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一系列体育政策的颁布和各级政府对全民健身的关注,21世纪商业健身俱乐部已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根据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
商业健身俱乐部作为新型产业进入中国,需要国家相应的政策及政府的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政治上实行改革开放,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逐步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技能、各种先进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活跃时期。健美操健身俱乐部最先被引入中国,以器械训练、健美操为主要内容的健身俱乐部出现在了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健身俱乐部主要建设在高档的酒店里,规模很小,能为顾客提供简单的器械健身,营销理念尚未形成。在此时期,其主要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商业健身俱乐部,为高消费的顾客提供健身服务。
1.2 探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个人收入的增加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健康第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步被人们认同。如1990年,央视“健美五分钟”节目热播,掀起了一股中国健身热潮。商业健身俱乐部兴起于深圳、广州沿海发达的城市,随后逐步向中国各个地区蔓延,当时北京月坛健康城和广州健力宝健身中心最具代表性。1992年,体委召开体育改革会议,提出建立新模式、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是体育的发展趋势。1993年《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体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体育的生活化、社会化、产业化,提出竞技体育要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以足球为首例,逐步向职业化俱乐部过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乒乓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排球俱乐部分别于1993、1995、1996年成立,这些运动项目俱乐部的成立,标志着一种适应中国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需要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已初现雏形。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推进,自从1995年国家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后,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了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商业健身俱乐部也纷纷成立。20世纪70年代末浩沙健身俱乐部在香港成立,1998年,浩沙健身俱乐部将俱乐部管理模式带入中国内地市场,同时开启了中国健身俱乐部连锁模式。2001年,青鸟健身俱乐部兆龙店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内地商业健身俱乐部开始的标志。2002年2月18日,英派斯健身福州路馆在青岛成立,随后美格菲、舒适堡、中体倍力等各个健身俱乐部纷纷在北京、上海、沈阳成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人们纷纷加入健身俱乐部,短短几十年,商业健身俱乐部已经从沿海城市扩展至全国。目前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体育市场化的产物,已成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并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
1.3 稳定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21世纪初年至今,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如中国GDP的飞速发展一样令人瞩目。2004至2015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国际健身大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全民健身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2006年中国健身俱乐部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11月30日,中国所有省份,都已经出现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身影”。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给全民健身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健身运动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总趋势。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体育各方面的功能和社会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2011年《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促使人们对体育产业的再认识,对健康、健身的再认识,吸引了资金雄厚的企业和商人纷纷开办健身俱乐部,促使了健身俱乐部的诞生,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如北京迈洛国际经济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健身会所前十名竞争力研究及2012年产业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仅为87.6亿元,到2008年已经达到173.2亿元,同比增长29.8%,2006年和2007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分别为107.6亿元和13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22.8%和24.2%”。体育资讯网《2012年与2010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显示,“从体育产业的增长值看,2012年全国体育产业增长值为3135.95亿元,其中,体育服务业增长值658.9亿元,比2010年增长43.72%,体育健身休闲业2012年比2010年增加74.65亿元,增长32.83%;2012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375.62万人,其中,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92.17万人,比2010年增长27.24%;体育健身休闲业,2012年比2010年增加6.01万人,增长了38.09%”。这说明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10年初,全国共有各类健身俱乐部3959家,并有1/3左右的健身俱乐部采取连锁经营的模式。截止到2014年2月全国有各类商业健身俱乐部5000家左右。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林表示:“2012年中国体育产业的规模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为0.6%,我国体育产业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6%,远高于国民经济9%-10%的增长水平”。全民健身逐步从一句口号变成一种行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运动的乐趣。
2 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消费人群
伴随时代的发展,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狩猎目标逐步向企业员工、老年人、学生族转变。其一,商业健身俱乐部与企事业之间签订合同,这不仅保证了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和经济收入的增加,还能将与企业的合作延伸到企业赞助、广告等领域,健身俱乐部的知名度将有所提高。企业单位以组团的形式加入健身俱乐部不仅可以节约员工的资金,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其二,老龄化社会中,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趋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健身俱乐部逐步向老年人过渡。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预计将增加至2.6亿”。社会老龄化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中国将逐步加快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的宣传力度,加速各级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家庭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逐年增加,张立康在《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显示“2014年高校大学生每月生活费500元—2000元的同学占79.2%,500元以下的占5.3%,2000元以上只有15.5%”。学生族不仅是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也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新求异、追求时尚,健身行业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因此,学生族也是健身俱乐部潜在的市场,学生健身俱乐部具有广阔的前景。
2.2 俱乐部人员管理
随着健身俱乐部数量的增加,健身俱乐部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对经营者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俱乐部人员逐步向高学历,知识专业化方向发展。商业健身俱乐部的管理和经营离不开专业性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体育产业刚起步,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比较缓慢,很多健身俱乐部都缺乏管理经营人才,这是影响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时也要注重培养健身俱乐部的管理、经营人才。许多大型连锁健身俱乐部已经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纷纷与高等体育院校合作,培养健身俱乐部管理人才和专业知识人才。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商业健身俱乐部提供了人才,促进了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是否合理得当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切为客人服务的理念,能够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健身俱乐部绩效为核心,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为俱乐部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深化俱乐部内部管理改革,保证俱乐部能够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2.3 健身会员服务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健身娱乐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层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个性化的健身方式必然成为未来健身行业的新潮流。目前中国健身俱乐部主要服务项目有:(1)青少年类有少儿体制能中心、私人教练;(2)舞蹈类有Pop Dance(机械舞)、街舞、爵士舞、古典舞等;(3)健美操类有健美操工作室、拉丁健美操、搏击操、杠铃操等;(4)其他类有瑜伽、普拉提、芭蕾形体、太极养生、减压训练、泰拳、太极剑、合气道、水中塑形、伸展平衡等等。在现阶段,中国健身俱乐部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无疑是我国健身消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3 结束语
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最先从广州和福建发展起来,21世纪以后中国商业健身俱乐部快速发展。其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三个阶段,进入稳定发展后,实现了质的改变,数量、规模成倍增加。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提供指导、健身、洗浴等多种服务,更加注重健身俱乐部会员的健身体验。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