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竞争加剧,强者恒强趋势确立
海量市场空间下行业集中度较低,地域性特征依旧明显。一方面,庞大的教育人口基数考证→考证华图(公考扩张至医药、金融)正保(会计扩张至建工、医药、法律)文都(考研扩展至法考司考)考证→技能政策、市场需求倒逼,大势所趋。会计从业考试取消,倒逼恒企、仁和等财会类机构向实操类课程靠近。技能→技能达内科技(IT向会计扩张)恒企(会计向IT、设计类扩张)和教育经费的持续投入催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海量市场空间。我们按政策规定的“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测算,2016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约2530亿元,预计行业增速约不低于教育经费增速(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同比增长7.64%)。另一方面,整体行业集中度低,地域特征较为明显。从2016年年报数据来看,上市/挂牌公司在教育信息化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仅为5.00%,行业集中度极低。除了部分从业的巨头公司凭借资金、内容、渠道和技术等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大部分企业的业务局限于某个省市或某片区域,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


业绩分化持续加剧,强者恒强趋势确立。一方面,头部企业持续领跑,业绩表现良好。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教育软件产业市场运营规模现状及投资商机分析预测报告》
2017年上半年主板主要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视源股份(2017年上半年“交互智能平板”部分营收13.56亿元,+28%)、科大讯飞(2017年上半年“教育行业产品和服务”部分营收6.23亿元,+50%)、立思辰(2017年上半年“教学产品和解决方案”部分营收3.15亿元,+48%)等继续获得不错的业绩表现,新三板的创显科教(2017年上半年营收1.26亿元,+48%;)、华腾教育(2017年上半年营收3277.60万元,+13%;归母净利润1612.01万元,+24%)等头部企业业绩也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而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行业整体自2016年后进入盈利增速下降拐点,行业性平均净利润从2016年起开始同比下滑,而2017年中报数据也显示了这一趋势正在持续。以新三板教育信息化企业群为例,2016年行业整体实现营收100.83亿,同比增长21.77%,而行业整体归母净利润为7.06亿,同比下滑-21.44%。从2017年中报数据来看,行业盈利向下的趋势仍在持续。2017H1行业整体实现营收37.69亿,同比增长仅1.33%,而行业整体归母净利润为-1.01亿。当然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季节性因素,三分之二的订单以及收入确认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行业享受了政策助力带来的全国性硬件大普及阶段之后迎来行业洗牌期,强者恒强趋势确立,我们依旧看好具备规模效应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运营服务商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市场份额。


2、教育信息化渠道价值凸显,关注运营服务商转型升级
教育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内容和渠道,综合服务运营商有望在下一阶段突围而出。教育信息化企业兼具产品属性和服务属性。从产品属性角度看,随着部分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营收规模突破数亿元大关乃至数十亿大关,产能持续释放,规模效应愈加凸显,价格优势和溢价能力将使中小企业愈难竞争;从服务属性角度看,具备“硬件+软件+内容+服务”等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优势的巨头将在教育信息化“深化应用、融合创新”新阶段中更加受益,具备顶层方案设计和承接千万级乃至亿级大订单能力,也能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和内容积累,相比而言仅仅提供单一产品的产商和中小集成商仅靠渠道优势将难以匹敌。建议聚焦深度布局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技术以及内容、具有产品创新能力、业务覆盖全国渠道的综合服务运营商,看好其在深耕渠道,深化应用服务中持续领跑。
随着近几年教育信息化投资并购进程的快速推进,后续通过并购区域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一方面因为愿意被并购的优质教育信息化标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交易对价也随着教育行业的持续火热水涨船高;而当前阶段也并未产生具有绝对优势的龙头公司,区域性依旧较为明显,预计教育信息化竞争格局短期内难有较大变化。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行业未来的一个可行的突围路径在于基于现有的渠道优势,深耕用户价值和需求:一方面基于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体制内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在于打通校内外,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拓展优质产品,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一样有望通过B2B2C模式,提升ARPU值。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