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北京将借助冬奥会开展氢能示范应用 我国氢能行业迎广阔前景

       氢是清洁能源的终极选择,氢能产业发展是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绿色能源产业”。据悉,北京正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示范应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三大机遇,开展绿色氢能全场景示范应用,加快氢能在交通、发电、供能、工业等多领域全场景示范推广应用,带动全产业链技术进步与产业规模化、商业化发展。

       氢能源作为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新能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对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氢能源的需求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自2020年以来,我国的氢能相关政策在加速推出,以补足政策方面短板,促进氢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氢能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10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

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开展多种形式储运技术示范应用,逐步降低氢燃料储运成本。健全氢燃料制储运、加注等标准体系。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加氢基础设施的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箭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20209

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消费箭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提升安全运行水平。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于奖励。

20206

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从改革创新和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角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20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

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开发应用替代油气的新型燃料和工业原料、氢能纳入能源范時。

20204

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

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20203

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

2021年将完成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2019

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2019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燃料电池装备制造、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被列人了清洁能源产业。加快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载氢系统的标准建设,完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安全标的技术审核、定型试验规程标准的技术审查。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氢能行业分析报告-市场发展现状与投资战略研究》显示,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氢气产量达2200万吨,2020年我国氢气产量达2500万吨,同比增长13.6%。

2015-2020年我国氢气产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当前的氢源主要来自工业副产氢、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氢气产量达2500万吨,其中煤制氢所产氢气占62%、天然气制氢占19%,工业副产气制氢占18%,电解水制氢占1%左右。

2020年我国氢气制取来源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基础设施加氢站数量方面来看,2020年日本凭借142座加氢站位居全球第一;德国排名第二,总建成100座加氢站;我国凭借69座加氢站上升至全球第三。日、德、中三个国家加氢站共有311座,占全球总数的56%,三国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及绝对领先地位。

2020年主要国家加氢站拥有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氢能源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早期国内氢能源相关技术专利的研发较为缓慢,专利年申请量不足百件。自2015年开始,国内氢能源专利申请数量迅速攀升。截止2020年,我国氢能源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为269件。

2015-2020年我国氢能源相关专利申请数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为推进氢能技术发展及产业化,2018-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在2018-2020年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燃料电池技术类有14个,占总项目的51.9%;制氢技术类5个,占比18.5%;储氢技术类6个,占比22.2%;加氢站技术类2个,占比7.4%。

2018-2020年“氢能技术”重点专项目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规范产业竞争秩序

8月19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围绕进一步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进行部署。相关光伏制造企业、发电企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2025年08月22日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我国绿氢长距离输送技术取得突破——首条跨省长距离绿氢管道首批输氢管下线

7月24日,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内首条跨省长距离大规模绿氢输送管道“内蒙古乌兰察布至京津冀氢气输送示范工程”(“西氢东送”项目)的首批专用输氢钢管在河北秦皇岛正式下线。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绿氢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2025年07月26日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正式开工!1.2万亿元投资改写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7月19日,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工程在西藏林芝市正式开工,这一总投资高达1.2万亿元的“基建珠峰”项目,不仅将刷新全球水电史纪录,更将深度重塑亚洲能源格局与国家经济地理。

2025年07月24日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我国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 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

7月18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达1883.36亿吨;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关键装备国产化取得重要突破,为沿海工业用水提供稳定保障。

2025年07月23日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亿千瓦 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7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会上介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9亿千瓦,较“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增长超过一倍,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

2025年07月12日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领跑全球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发布了由《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组织编撰的《中国能源生态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规模达625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彰显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报告指出,中国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过去十年间对

2025年07月01日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我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 多措并举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6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会上介绍,我国新能源消纳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全国新能源消纳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25年06月27日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中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连续9年稳居全球第一 2024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

6月3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超过5800万千瓦,2024年新增投产规模达775万千瓦,全年新增核准抽水蓄能电站23座。我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日本、美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分列第二、三位。

2025年06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