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6双11全网交易总额突破1800亿 其中阿里占整体比值67%

导读:2016双11全网交易总额突破1800亿 其中阿里占整体比值67%。第八个“双11”再战告捷,全网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

参考《2016-2022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八个“双11”再战告捷,全网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

       昨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走进第八个年头的‘双11’,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电商市场最重要的年度促销日,也为国外商家和线下商家提供了商机,已经发展成集购物、娱乐、文化于一身的体验式购物节。据第三方机构监测统计,2016年的‘双11’全网交易额已突破1800亿元,再创新高。”他表示,相比往年,今年“双11”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参与商家更加多元,传统行业、线下商场和超市,以及电信、航空、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不同程度参与;二是线上平台拉动线下体验,促进全渠道融合,升级购物体验;三是消费热点折射经济转型升级,家电、通讯品牌销售额占比提升,反映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的成效。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今年“双11”火爆的原因在于随着几年“双11”的火热登场,电子商务已经被中国老百姓广泛接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网购热情已经开始被点燃。

       “双11”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根据订单总量、客单价、购买指数、电商上市公司财报、电商企业历史数据等信息分析,估测2016电商行业双11当天全行业交易额约为1800亿元人民币。

       以天猫数据来看,“双11”火爆程度年年提升:2014年“双11”成交额为571亿元,2015年为912亿元,今年则达到了1207亿元。

       孙继文称,相比往年,今年的“双11”参与商家更加多元,电商平台踊跃参与,差异化竞争激烈,传统行业纷纷加入,线下商场和超市,以及电信、航空、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不同程度参与,买家卖家进一步全球化,“双11”期间,来自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通过中国电商平台购物,众多欧美知名电商也推出促销活动,将“双11”发展成全球性购物节,影响力持续提升。

       而“全渠道融合”,更成为今年“双11”的一大特点。

       据孙继文介绍,电商平台利用其线下门店实现线上线下联通,促进全渠道融合,升级购物体验,“娱乐电商”模式引入众多娱乐化元素,将媒体、商家和消费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效互动,打造了全新的营销模式。

       曹磊表示,今年“双11”火爆的原因在于随着几年“双11”的火热登场,电子商务已经被中国老百姓广泛接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网购热情已经开始被点燃,同时今年“双11”预热安排更充分,也出现了大件商品在网上的销售比例提高很快的特点。

       展望未来,网络购物发展规模可能还会进一步壮大。根据商务部近日下发的《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的流通升级战略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并将在2020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3.8万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推动实体零售电商化融合转型

       “双11”刮起让商家不敢忽视的电商旋风,而随旋风而来的是商家必须面对的经营模式创新。

       事实上,网络消费增速已经远远甩开实体商铺。

       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全国消费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当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商务部重点监测企业网络零售同比增长25.3%,增速比百货店、超市和购物中心分别高出23.1、18.7和18个百分点。

       可以注意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1740亿元,同比增长24.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8%,较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而按照顶层设计,实体零售的电商化融合创新转型已经箭在弦上。

       近日,国办下发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商务部也下发了《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两份顶层政策设计,均涉及到实体零售的创新转型。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的流通升级战略将锚定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而《意见》则指出,当前受经营成本不断上涨、消费需求结构调整、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实体零售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见》明确,实体零售应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包括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标准规范、竞争规则,引导实体零售企业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线下物流、服务、体验等优势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网络化的全渠道布局。

       对此,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去年网上零售占社会消费者零售总额的比重虽然超过了10%,但其实只有10.6%,这就意味着其实大部分人的消费仍旧不是通过电商来进行的,而电商对于实体经济的渗透更是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对于目前大多数的实体零售店来说,线上线下还没有真正融合,把线下的商品、服务、店铺还有客户全部数据化,是它未来需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宠物用品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智能化升级将成为行业大发展趋势

我国宠物用品拥有广阔市场空间 智能化升级将成为行业大发展趋势

宠物用品行业是宠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为3626亿元。其中宠物用品市场规模为513亿元,占比15%。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仍为主流 且门店标准化数字化改造和线上业务拓展仍为重点

我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仍为主流 且门店标准化数字化改造和线上业务拓展仍为重点

近年来,随着支持城乡社区便利店建设相关政策的推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能力稳步提升以及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便利店作为贴近居民生活的重要商业形态,正以独特优势占据愈发关键的地位。2023年我国便利店销售额达4248亿元,同比增速为11%。

2025年04月15日
我国AI玩具行业分析:市场定价较高且价格带差异大 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我国AI玩具行业分析:市场定价较高且价格带差异大 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AI玩具潜在应用场景多元,能满足不同类型的目标用户需求,如儿童教育、益智娱乐、情感陪伴等。与普通玩偶相比,AI玩具的定价提升幅度约在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提升幅度较大,并且高端款与基础款存在价格断层。目前,我国AI玩具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企业积极布局。

2025年04月14日
多家平台退出市场!我国社区团购行业迎来零售大变局 新变革与竞争涌现

多家平台退出市场!我国社区团购行业迎来零售大变局 新变革与竞争涌现

得益于消费者对社区团购模式的接受度提高,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入场推动,我国社区团购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曾经上演千团大战。不过,随着大厂们“烧钱”入局,社区团购市场“泡沫”逐渐被刺破,美家买菜、食享会、滴滴旗下橙心优选等平台逐步退出市场,大厂零售大变局,2025年我国社区团购行业新的变革与竞争。

2025年04月02日
全球玩具行业规模庞大 中国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IP玩具成核心部分 AI玩具注入新动力

全球玩具行业规模庞大 中国市场有望加速增长 IP玩具成核心部分 AI玩具注入新动力

全球玩具市场规模庞大,主要集中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及消费国,市场增速高于其他地区及全球平均水平。IP玩具成为玩具市场核心部分,未来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AI玩具的发展将为玩具行业注入新动力,其广阔前景吸引企业积极布局,市场百花齐放。

2025年03月27日
我国眼镜行业分析:功能性眼镜需求带动市场均价提升 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我国眼镜行业分析:功能性眼镜需求带动市场均价提升 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近视、干眼等眼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所以国内眼镜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并且功能性眼镜需求显著增强,带动眼镜均价的提升。不过,虽然我国是全球眼镜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出口价值量相对较低。

2025年03月17日
我国眼镜镜片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销售额持续上升 存量换镜频次增长空间大

我国眼镜镜片行业分析:多因素驱动销售额持续上升 存量换镜频次增长空间大

眼镜镜片受青少年近视人数居高不下、职场人士备受眼部健康困扰、中老年网民逐年攀升眼部健康问题被持续放大等因素驱动,近年来眼镜镜片销售额呈现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23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接近350亿元,预计2024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达370.5亿元,2028年我国眼镜镜片销售额达457.1亿元。

2025年03月14日
我国购物中心行业发展稳中向好 超半数企业全年销售、客流等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我国购物中心行业发展稳中向好 超半数企业全年销售、客流等指标实现同比增长

近年来自20世纪90年代起,商场兴起,其一站式购物、娱乐、餐饮的综合模式,对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大量人流涌入商场,使得我国购物中心存量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购物中心存量已增至5827个。

2025年03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