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百货公司转型困难,上半年市场业绩惨淡

  导读:百货公司转型困难,上半年市场业绩惨淡。进入8月底,大部分百货行业上市公司的年中财报已发布。放眼望去,简直可以用“惨绿一片”来形容百货上市公司的中报——多数百货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有些百货公司的业绩甚至暴跌。总体来看,这些百货公司业绩下滑的理由和往年差不多,无非是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电商冲击等。

参考《中国百货零售市场现状分析及未来五年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百货店这么多年来转型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其依然在用固有的商品销售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升级转型。

  百货业上市公司

  年中业绩继续下滑

  ●南宁百货年中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同比下降7.27%;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5.17万元,同比下降82.28%。

  ●新华都年中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0.8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08%。

  ●翠微股份年中总收入约29.68亿元,同比下降3.89%;利润总额约为0.99亿元,同比下降12.4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0.73亿元,同比下降11.51%;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21.91%。

  进入8月底,大部分百货行业上市公司的年中财报已发布。放眼望去,简直可以用“惨绿一片”来形容百货上市公司的中报——多数百货公司的业绩出现下滑,有些百货公司的业绩甚至暴跌。总体来看,这些百货公司业绩下滑的理由和往年差不多,无非是宏观经济不景气、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电商冲击等。

  近年来,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很多百货公司都急切地寻求转型升级,但今年上半年的中报显示,很多企业的转型策略并没有显效,行业下滑的势头还在持续。

  为什么百货公司的转型这样难?

中报业绩普遍下滑

  8月27日,南宁百货发布了中报。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1亿元,同比下降7.27%;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5.17万元,同比下降82.28%。

  对于今年上半年业绩的暴跌,南宁百货称,营业收入下降主要系受消费市场低迷、电商冲击加剧,以及公司在南宁市的几个主力门店仍受地铁工程围挡施工影响;同时,还由于金湖店处于半停业状态、销售不佳所致。但南宁修地铁已经有较长时间,并非是从今年才开始的,可见地铁施工影响门店效益只是一个次要原因。

  在此前一天,新华都发布的中报更加难看。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0.8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08%。中报显示,上半年新华都新开门店5家,关停3家。新华都称,营收下降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疲软、行业景气度低迷、消费者消费意愿不强。
  与新华都同一天,北京的百货明星翠微股份也发布了年中业绩报告。这家在北京市场向来以业绩靓丽著称的百货公司2015年上半年的业绩已经完全褪去了昔日的光环。据翠微股份的中报显示,在报告期内,公司总收入约29.68亿元,同比下降3.89%;利润总额约为0.99亿元,同比下降12.4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0.73亿元,同比下降11.51%;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21.91%。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只完成全年计划的45.35%,实现利润总额只完成全年计划的41.33%。对于业绩下降的原因,翠微股份的解释也是受市场环境和消费低迷的影响。

  此外,之前公布业绩中报的中百集团、兰州民百、杭州解百、新世界等业绩都不理想。而导致这些公司业绩下降的理由和前述三家公司的理由大致相同。

  “我们算是不错的了,其他公司比我们跌得更多。”翠微股份董秘姜荣生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受宏观经济低迷和电商冲击的影响,整个行业都不景气,企业很难独善其身。他说,各大百货企业经营的品类都差不多,经营模式也差不多,谁都逃不掉业绩下滑的命运。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百货行业的业绩呈现的面貌是“绿肥红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零售市场环境及消费低迷态势仍未明显改观,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1%,北京市50家百货店零售额同比下降6.28%,百货行业继续面临销售下滑、利润收窄的困境。

转型效果不明显

  最近几年,百货行业的业绩一直处于下滑状态,导致各公司业绩下滑的理由和今年上半年各公司在半年报里提到的别无二致。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各大百货企业纷纷寻求升级转型之路,但收效并不明显。

  翠微股份旗下的当代商城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北京经营比较出色的中高档百货店。早在几年前,当代商城就开始尝试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谋划升级转型。为此,当代商城拿出整整一层的面积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并尝试建立网上商城,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互联网工具进行市场营销,甚至还在业内先人一步开展了海外代购业务。

  但这些举措并没有能够避免当代商城业绩的下滑。据翠微股份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当代商城的营收降幅超过2%,这个成绩虽然比翠微大厦稍好,但未来的趋势却不容乐观。当代商城信息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下半年商场还会持续原有的状况,虽然不会大降,但也很难上升。

  在当代商城一楼,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几年前曾在北京百货行业引起广泛关注的国际代购业务柜台已经人去楼空。“现在消费者已很少有这种需求,所以我们就停止了这项业务。”当代商城信息部的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说,几年前,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当代商城的海外代购业务是一个亮点,但随着跨境电商和其他海外代购渠道的兴起,当代商城这种历时长、无渠道优势的海外代购业务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

  至于线上业务,上述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坦陈,来自线上的营收在商场的总营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在做线上,所以我们也要有。”他说,商场做网上商城的定位是作为对线下业务的补充,上线的产品并不多,所以并不指望其为企业带来多大的营收。此外,作为一家典型的国企,当代商城很难在各方面进行更大动作的改革,很多业务只能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

  事实上,国内很多百货企业的升级转型路径都和当代商城相似,大家都在努力寻求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也在尝试线上销售,但鲜见真正取得成功的企业。相对而言,当代商城在行业内已经是走得比较靠前的企业了。

  在今年上半年的中报中,翠微股份提出,公司将加速推进翠微店、当代商城及各店经营布局和商品结构的调整,做好调整后的营销和服务;统筹规划营销资源配置,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在实体店的应用,拓展全渠道营销。其他百货上市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改革调整措施。

  姜荣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上半年,公司对门店布局和商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升级当代商城、甘家口大厦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信息系统,加速推进会员卡、预付卡资源整合,完善会员卡服务。但他也承认,要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全渠道销售体系仍任重道远。

立足点在哪儿

  据介绍,当代商城正在进一步增强商场的体验性并增加娱乐功能,向购物中心化的方向转型。上述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今年9月商场将开设小米智能家居馆;10月,一家新的电影院也将在商场开业。未来商场将发挥线下优势,着力打造商品+服务+休闲娱乐的多功能服务。

  “百货公司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彻底转型。”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研究员赖阳认为,当代商城向购物中心转型是正确的,这是百货店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同时强调,百货店这么多年来转型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其依然在用固有的商品销售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升级转型,这是错误的,百货业必须要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百货业态已没有生存的价值。”赖阳说,商业生存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消费者有用,百货的特点是可以提供多样性的选择,但现在网上商品极其丰富,并且具有和消费者之间零距离、零时差、零中间渠道的优势。消费者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下单,可以买到任何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百货模式便没有了意义。百货公司需要彻底打破以商品销售为核心的思维定式,向为消费者提供生活方式服务转型,弱化商品销售功能,大幅度减少商品零售比例,进而增加娱乐体闲等体验消费比例,让商场变成新奇好玩的休闲娱乐生活体验中心。

  赖阳说,这些年一些百货店纷纷走到线上,开设网上商城,但业绩都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其立足点还是商品销售,这是错误的模式。

  不过,也有业内专业人士认为,百货店模式依然有其生存价值。现在百货业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营和供应链整合没有做好。

  近日,中国商报记者在位于北京西单商业街的老佛爷百货店看到的两个情形似乎能够支持这位业内专家的观点。

  8月28日,号称“明星衣橱”的服装品牌店Topshop在西单老佛爷开业,这是该品牌首次在中国开店。在现场,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在客流稀少的老佛爷百货商场内的各专柜中,惟有Topshop挤满了人,更衣室和收银台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Topshop的服装价格大多在千元以下,很多单品价格甚至只有三四百元,但其款式却比较时尚。

  同样是在老佛爷百货商场内,I.T品牌店正在进行大力度的折扣促销。在地下一层,I.T的促销商占据了整层近1/3的面积。顾客进入商品区之前,营业员要求将顾客的手袋用胶条封上;同时,I.T将商品区所有的试衣间封住,并在试衣镜上贴遮盖物,顾客不能试衣,连照镜子也不行。中国商报记者问营业员原因,回答曰因为这是折扣商品。不过,委曲求全地来购物的消费者很容易就可以发觉,I.T这些商品打完三折后的价格,和网上同类商品相比,价格还是高出了不少。

  业内人士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I.T的傲慢和Topshop的受追捧体现了传统百货商场的现状和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无论线上线下,一切不平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都没有前途,只有那些放下身段、能够真正满足消费需求的商品和商业模式才有吸引力。百货增长乏力,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往日的好时光里,行业的日子太舒服、太容易了,以至于百货企业都忽略了零售的本质和消费者的感受。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受短视频电商崛起和实体书店创新驱动,2024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实现高速增长。其中,少儿、教辅类由于直面中小学生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图书零售市场主流。随着消费需求变化,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正朝高端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2025年06月24日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近年在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单身少子化趋势下,人们越发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的需求上升,使得养宠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宠物相关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较2023年增长1.6%;宠物猫数量为7153

2025年06月18日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谷圈文化的兴起引发新的消费热潮,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二次元周边衍生品的千亿蓝海市场亟待发掘。而周边衍生产品具有悦己、收藏、社交、交易等综合价值,共同催生二次元用户对其高度消费意愿。根据数据显示,购买二次元周边的人数占比为56.2%。同时,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头部企业稳固,阿里、网易、B站和阅文等大厂寻求

2025年06月10日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集中度高,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竞争格局。2024年卡游以71.1%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远超第二名的杰森动漫(4.7%)。这一市场格局主要源于卡游在IP资源、渠道网络、产品矩阵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的全面竞争优势。

2025年05月30日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大宗商品供应链发展与大宗商品需求息息相关,受需求端景气度影响,大宗商品供应链龙头经营货量短期下降。市场环境变化下,中小供应链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挑战,而头部企业依靠资源、服务和风控优势,加速规模扩张,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因此头部企业中长期增势可观。

2025年05月29日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随着情绪经济崛起,我国IP衍生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已高于全球。IP玩具凭借其独特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愈发受到市场欢迎,成为最主要的IP衍生品。

2025年05月27日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瓦楞包装是快递行业理想的运输容器,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加,瓦楞包装市场不断扩容。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瓦楞纸人均消费低,瓦楞包装市场仍具备发展潜力。随着环保政策下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消费升级,我国瓦楞包装行业将迎来增量空间。

2025年05月24日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我国地域辽阔,茶树适种范围广、种植规模庞大,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并带动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偌大的销量规模,却没有出现一家大公司,造成“有品类、无品牌”现象。不过,近几十年,越来越多企业试图在供应链端和营销端推陈出新,增

2025年05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