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北京已经成为国内外巨头在便利店大战新一轮角逐主战场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便利店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


       似乎在一夜之间,曾被认为是“便利店死地”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内外巨头新一轮角逐的主战场。

       从罗森、全家、7-11这样的外资品牌,到好邻居、物美、京客隆这样的“地头蛇”,还有华润、全时、联华等全国性企业,北京便利店市场全面进入“战国时代”。

       统计更具说服力:根据201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榜单,北京在上榜的26个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二;2016年有36个城市进入统计,北京排名升至第五。

       不仅首都,作为南方市民典型消费方式的便利店正“渗透”北方。比如哈尔滨,便利店数量年增速高达30%左右,似乎打破了这个城市寒冷天气的制约。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也都成为便利店增长较为迅速的城市。

       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给让人感觉低迷的零售业带来一抹亮色。尼尔森《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显示,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上升到38%,比网购高3个百分点。

       相关预计说,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元,但更振奋人心的数字也许还没到来:在日本,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46%,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92%。

       小小便利店,折射的并非只是城市商业布局的变迁。

       随着人均GDP迈向1万美元大关以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城市正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对便利店市场的研究显示,它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5000美元、1万美元、2万美元阶段都会有实质性变化。这也是城市变革的关键节点。

       例如,全球主要城市布局优化大多自人均GDP5000美元开始,至1万美元时进一步对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进行调整。在纽约,这个时刻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了大量居民和企业外迁到郊区。

       如果以人均GDP 1万美元为分水岭,它往往还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大转折伴生。

       小小便利店,城市发展之方寸。它提醒管理者细致而精准地观察和运营自身所在的城市。

       便利店包围超市

       目前国内的连锁便利店主要为四类:日资店、本土投资店、大型商超迷你店、电商转型实体店。日系的7-11作为行业老大,目前在中国内地也只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和青岛的布局。

       24小时便利店是长江以南典型的消费方式。在上海,2015年底有日系罗森便利店461家,顶新集团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接近1000家。这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几乎让上海的中型超市销声匿迹。

       业内统计显示,中国的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而在上海、深圳、南京等城市,便利店品牌都超过了10个。

       不过,对于整个中国而言,便利店市场似乎刚刚开始真正的增长。

       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说,7-11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北京地区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40家,别的城市也差不多。

       另外两家便利店巨头罗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跑马圈地”。2016年夏,罗森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从目前的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全家也曾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2016年零售行业中,便利店增长速度最快,增速预计达到15%左右;相反,大业态增速放缓,大商超正在进入调整期,预计今年的增速应该还是在10%以下。

       北京某大型超市的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一二线城市并不缺大卖场,而且适用大卖场的大型楼盘并不好找,开一家大卖场的成本也太高。

       物美便利店总经理董岗告诉本刊记者,物美超市一如既往关注便利店发展,但是不会因为大型超市不理想而做出彻底转型,还是会按照原本的节奏,根据市场状况做一些调整。

       据了解,物美便利店在北京地区正在以每年新开30-50家门店的速度增长。

       在王洪涛看来,近几年便利店发展速度增快的原因,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时消费性质使得其受电商冲击不大;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大背景下,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促进了便利店的迅速发展。

       1万美元新时代

       罗森上海总经理张晟认为,中国的便利店模式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最早便利店是个小超市,缺什么就卖什么,这是第一代的;第二代是日式(便利店)刚起来的时候,以办公楼附近开店为主,我们把这种称之为刚需,因为大家都需要中午吃午餐。”

       而在罗森两年前的市场调研中,办公楼对便利店的使用已经下降到第四位,社区使用变成了第一位,但和排在后面的车站码头、医院等刚需使用的比例仍然“非常接近”。

       此外,电商借社区布局线下的趋势也在持续。有消息透露,阿里巴巴目前正考虑开设社区实体店业务,未来可能会在线下加大布局。

       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起步发展阶段,消费者开始接受便利店的概念;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进入成长期,便利店的形态与顾客的需求开始结合;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进入竞争期,同业竞争加剧,品牌开始整合;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进入成熟期,品牌进一步集中,出现主导品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而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GDP200强排序,第200名的青海海北已达到人均5492美元,而第10名珠海的数字是2万美元。

       另据全球经验,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的阶段,零售业的主导权开始转移到便利店和专门店手中。

       在中国台湾地区,这个转移发生于2000年后,会员制批发模式的荷兰万客隆(Makro)2003年撤出,2005年乐购也将门店出售给了同行业其他企业。家乐福和乐购也在这期间曾进入日本市场,但在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日本并未取得成功。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马来西亚,家乐福2012年将店铺转让给了永旺。

       中国大陆人均GDP正越来越接近1万美元大关,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也开始迎来关店潮。

       北方新战场

       北京的寒冷期时长超过上海一个多月。在便利店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漫长的冬季成为制约北方发展便利店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便利店曾经被认为是适宜南方存在的业态。

       2013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在中国大陆,东莞、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其中东莞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发展程度接近便利店发达的台湾(每2000人一家店),而北京则是约每2万人一家店。

       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直到2013年底,北方的便利店才有了开始发展的趋势,在此之前都被小超市、夫妻店占据,此时南方的连锁便利店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

       长期以来,在上海,年轻人对便利店的依赖程度很深,多数东西都愿意去便利店买,包括饮食、杂志、药品、水果、蔬菜等。但在北京,人们更多选择去专门的地方消费,比如买药去药店、买菜去菜市场。

       尽管如此,在南方便利店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业内对于北方发展连锁便利店的前景十分看好,更多企业已经开始押宝东北的便利店发展。

       全时便利店总裁张云根判断,北京最终也将呈现如上海那样遍地都是便利店的情况。

       从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可以看到,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东北的哈尔滨,高达33.3%。得益于近两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北京的便利店增速也达到了23.5%,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

       与通常理解的气候因素不一样,吴萌认为,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是南北方发展差异的更重要因素。7-11北京地区的销售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不难看出在北方发展便利店其实是可行的。

       顺丰优选的一位负责人也告诉本刊记者:“南北差异的情况会有一定改变。以我们为例,东北的公司效益是最好的。二线城市接触进口商品的渠道很少,但当地人有这个消费力,一个店开在那里,竞争又不激烈,人们对这部分的需求就会爆发出来。”

       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公司董事长刘丁也表示,欧来客将在东北进行下一步业务拓展。此前东北的超市多是夫妻店模式,在服务、规模、科学性、装修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未来要对东北市场的便利店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

       在哈尔滨这样的典型东北城市,一直存在低端社区的零售网点——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的“仓买”,也就是小卖部、小食品店。从表面上看,24小时、全年营业的小超市就是便利店。实际上,商品品类更少、集中于食品与日用品的小超市、小卖部,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小型商店,也能视为便利店。

       公开报道数据显示:在哈尔滨有6万家不同规模的“仓买”,其中在工商局登记的大约3.5万家。尽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它们在税收、人员成本低上都有一定优势,商品价格也较低。

       城市政策之别

       尽管看好北方市场前景,刘丁也表示,整体来看,北方的地方政府此前对便利店发展的支持力度较低,办理各种手续和执照也往往要较长时间。

       位于北京永安里的全时便利店北京旗舰店,各种执照就有20多个,号称拥有“最全执照”。

       另一个例子是此前受限10多年的地铁便利店。2016年年初,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光向媒体证实,目前针对几条地铁线路地铁站的商业试点正在推行,相关细则正在规划。

       2005年,为安全等原因,物美等撤出北京地铁。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全家和华润万家一直都在关注开办地铁便利店。

       好邻居便利店董事总经理陶冶曾表示,在北京开一家店,房屋押金、装修、设备及杂费加起来成本为30万到50万元之间,这其中还不包括房租。

       而在北京地铁便利店,还要求店内不能卖现场制作商品,也不能出售有气味儿的食品,这就意味着毛利最高的商品都不会出现在地铁里。

       业内人士也表示,北京地铁此次只开放的十几个站点,有些位置不是客流主动线,乘客需要绕行才能实现购买,实际上减少了购物几率,商家想盈利并不容易。

       “北京管理是比较严,但是相对来说比之前好很多了。”在吴萌看来,一些南方地区在政策上都会对便利店有一些支持,不仅有补贴还有各种“绿灯”。不过在北京,“现在已经挺知足的了。”

       王洪涛也表示,近几年北京市商委很重视便利店行业发展,每年都会通过政策和资金对企业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从首都的特殊地位出发,在监管方面要求相对严格,部门协调问题也确实存在。

       破局“最后一公里”

       除了线下品牌,许多线上力量在过去几年里也一直希望利用便利店或社区站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包括京东、阿里、1号店在内的电商纷纷切入便利店O2O。

       2013年,京东和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合作“网上大卖场”项目,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2014年京东又与上海、北京、广州、温州等超过15座城市、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其合作伙伴包括快客、好邻居、良友、每日每夜、人本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

       不过到今天,似乎还没有一家电商能够真正将O2O便利店应运自如,顺丰等投入较大的企业还开始大范围调整O2O战略。

       阿里也在淘宝便利店推出了“1小时便利网购”活动,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电商平台上下订单,1小时内送货上门。商品可能来自电商自营,也可以是合作的便利店、超市提供,为此阿里计划投入的资金是10亿元。

       但有专家认为,1小时送达的背后是各个平台综合实力的公开较量,但现在来看时机尚不成熟,还无法成为常态。

       对于“互联网+便利店”的形式,也有很多便利店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更有企业认为,互联网的整合不仅不能给便利店带来业绩上的增长,反而会造成门店业绩的下滑。

       “我们大家都清楚,如果在手机端购物,如果你的免运费门槛设置到30元,消费者可能就只会买到31元,就停止购物了。但是在实体店的购物环境下,消费者通过交互感觉,也许会刺激有更多消费。”刘丁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从这一点来讲,互联网平台对便利店的业绩提升不可能起到任何贡献。”

       吴萌也表示,“我们目前的主要目标是迅速开店,因为单一门店的营业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提高门店数目才能创造更多利润。可能互联网并不能给7-11的业绩带来实质性的增长,7-11目前也不会考虑线上业务。”

       不管对新潮流是不是拥抱,站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关口前,便利店行业大咖们几乎一致选择开更多的店。

       前景趋好,也不一定事事顺心。比如,早在2010年,全家就曾表示,“在2015年将门店数增至4500家”,最终完成不到计划的1/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受短视频电商崛起和实体书店创新驱动,2024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实现高速增长。其中,少儿、教辅类由于直面中小学生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图书零售市场主流。随着消费需求变化,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正朝高端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2025年06月24日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近年在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单身少子化趋势下,人们越发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的需求上升,使得养宠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宠物相关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较2023年增长1.6%;宠物猫数量为7153

2025年06月18日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谷圈文化的兴起引发新的消费热潮,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二次元周边衍生品的千亿蓝海市场亟待发掘。而周边衍生产品具有悦己、收藏、社交、交易等综合价值,共同催生二次元用户对其高度消费意愿。根据数据显示,购买二次元周边的人数占比为56.2%。同时,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头部企业稳固,阿里、网易、B站和阅文等大厂寻求

2025年06月10日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集中度高,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竞争格局。2024年卡游以71.1%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远超第二名的杰森动漫(4.7%)。这一市场格局主要源于卡游在IP资源、渠道网络、产品矩阵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的全面竞争优势。

2025年05月30日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大宗商品供应链发展与大宗商品需求息息相关,受需求端景气度影响,大宗商品供应链龙头经营货量短期下降。市场环境变化下,中小供应链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挑战,而头部企业依靠资源、服务和风控优势,加速规模扩张,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因此头部企业中长期增势可观。

2025年05月29日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随着情绪经济崛起,我国IP衍生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已高于全球。IP玩具凭借其独特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愈发受到市场欢迎,成为最主要的IP衍生品。

2025年05月27日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瓦楞包装是快递行业理想的运输容器,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加,瓦楞包装市场不断扩容。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瓦楞纸人均消费低,瓦楞包装市场仍具备发展潜力。随着环保政策下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消费升级,我国瓦楞包装行业将迎来增量空间。

2025年05月24日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我国地域辽阔,茶树适种范围广、种植规模庞大,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并带动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偌大的销量规模,却没有出现一家大公司,造成“有品类、无品牌”现象。不过,近几十年,越来越多企业试图在供应链端和营销端推陈出新,增

2025年05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