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2年中国购物百货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实际上,两个报告在结论和预测的发展方向上完全一致。购物中心与百货交汇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业态并无利弊之说。”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 任郭增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几乎没有像连卡佛这样的纯粹百货店了。购物中心和百货,二者的经营模式在趋同,无所谓‘购 物中心去百货化’或者‘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至少,外在表象看来,无论百货公司还是购物中心,招来的商户品牌已经基本一致了。”

      2012-2016年中国百货店行业调研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了《2011年度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今后百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购物中心化、主题化发展”。 报告称: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在扩张的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吃喝玩乐一站式购物模式和体验,在这种消费心理和需求下,一些百货店开始进 军购物中心领域。

      业态不同又有交叉

      此前,中购联发布的报告认为,购物中心今后的发展模式是依靠集合店形式为主,替代原先的百货作为主力店。

      业界不断传出购物中心与百货的冲突事件:北京朝北大悦城与日本永旺百货和平分手;曾作为广州正佳广场三大主力店之一的丽丽百货,经营近7年后,在租期未满情况下,日前被正佳解约收回……“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的声势逐渐增强。

      “实际上,两个报告在结论和预测的发展方向上完全一致。购物中心与百货交汇融合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业态并无利弊之说。”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 任郭增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几乎没有像连卡佛这样的纯粹百货店了。购物中心和百货,二者的经营模式在趋同,无所谓‘购 物中心去百货化’或者‘百货公司的购物中心化’。至少,外在表象看来,无论百货公司还是购物中心,招来的商户品牌已经基本一致了。”

      他认为,购物中心和百货,相对而言是两个不同业态,但又有交叉和结合点。双方未来合作的空间是放大还是缩小?未来合作又有何创新方式?这些都值得探讨。

      “2006年,国内即出现购物中心与百货店提前解除租赁协议的现象。购物中心通过专卖店和集合店,以及品牌组合的方式,来缓解百货店退出后造成的影响。这是非常合理正常的现象。”郭增利表示。

      郭增利继续分析指出,新生代的百货与购物中心,二者界限实际越来越模糊。以北京的新光天地和上海的久光百货为例,二者均认为自己是在做百货——无论是 自有物业,还是租赁物业,均采取扣点、保底抽成方式,这些实际上还是百货传统的经营模式,但其经营理念、招商方式,采用的则是购物中心多功能组合的模式。

      与郭增利观点类似的专家包括资深零售专家、第一零售网创始人丁利国。他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到,目前而言,“去百货化”并非中国购物中心发展主流,实际上购物中心正向“大百货”方向发展。

      丁利国指出,之前,二者的区分泾渭分明:百货店统一收银;购物中心收取租金,租户各自收银。而目前购物中心也开始规定统一收银,摇身一变,也成为“大 百货”。但其前提是购物中心占据优良商业地段,非常强势,租户慕商机而来,申请入驻。每月统一结账,一般商家不愿意,怕拖欠货款。“但实际上,真正能统一 收银的购物中心较少,因为其一般都位于近远郊新兴居住区,对租户的吸引力并非都很强。它们一般都邀请主力店入驻,以吸纳人气、填满主要空间,如百货、超 市、家电城或体育商品城,以带旺人气。一些顶级奢侈品牌,更是不愿意接受统一收银,它们在中国发展气势如虹,比购物中心还强势,是购物中心重点延揽入驻的 对象。”

      丁利国告诉记者,购物中心变身“大百货”,以特大体量吸引客户群,但这种模式对其经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拥有专业化的队伍,及统一规划和营销。从各主要城市看,购物中心统一收银的基本属于个案,很难形成大趋势,且经营模式很难批量复制。

进入“大调整”时期

      在分析朝北大悦城为何与永旺百货解约时,郭增利认为这主要是“定位协同问题”:永旺定位家庭生活类百货或超市,而北京朝北大悦城整体的定位是年轻、时 尚、潮流、品位。这并非说明双方的“理念”不合,实际二者分手对双方均是好事。至少说明在特定的商业项目中,双方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他表示,从今年开始到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购物中心与进驻的百货企业“解约”现象将集中爆发,进入“大调整”时期。这将逼迫传统百货自救,或曰“创 新”,走自营、培育买手制的道路。虽然说起来是个很严酷的现实,但百货公司“二房东”的发展道路越来越走不通,逐渐被购物中心模式所抛弃。这个过程绝非今 后数年内能完成,但百货和购物中心二者模糊的界限也不会维持太久。

      郭增利称,当然,购物中心对百货“痛下杀手”,也不排除经济利益的冲突。

      最近几年,一线城市商业物业租金大幅上涨,真正受伤的、感觉当了“冤大头”的是开发商(有时就是购物中心业主),他们心里极不平衡。原先百货承租的价格已经上涨数倍、数十倍不止,而租赁却远未到期,这样,百货店赚钱不菲,而业主(或购物中心)却获利甚微。

      当然,购物中心发展之初,百货作为主力店曾经为之贡献不菲,带旺了商业人气。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短视频电商崛起+实体书店创新 为图书零售行业注入新活力 消费趋向高端化、数字化

受短视频电商崛起和实体书店创新驱动,2024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实现高速增长。其中,少儿、教辅类由于直面中小学生这一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图书零售市场主流。随着消费需求变化,我国图书零售市场正朝高端化、数字化方向迈进。

2025年06月24日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宠物自动喂食器行业:智能喂食器正成为消费者首选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品牌占据

近年在我国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单身少子化趋势下,人们越发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养宠物作为情感寄托的需求上升,使得养宠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宠物相关经济的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数量为12411万只,较2023年增长2.1%。其中,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较2023年增长1.6%;宠物猫数量为7153

2025年06月18日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千亿蓝海市场待发掘 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潜力大 网易、阅文等大厂寻求跨界

谷圈文化的兴起引发新的消费热潮,我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二次元周边衍生品的千亿蓝海市场亟待发掘。而周边衍生产品具有悦己、收藏、社交、交易等综合价值,共同催生二次元用户对其高度消费意愿。根据数据显示,购买二次元周边的人数占比为56.2%。同时,我国二次元周边行业头部企业稳固,阿里、网易、B站和阅文等大厂寻求

2025年06月10日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成为泛娱乐玩具领域高增赛道 供需协同发力 市场被寡头垄断

我国集换式卡牌行业集中度高,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竞争格局。2024年卡游以71.1%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远超第二名的杰森动漫(4.7%)。这一市场格局主要源于卡游在IP资源、渠道网络、产品矩阵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的全面竞争优势。

2025年05月30日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头部效应凸显 大宗商品供应链行业整合加速 服务成盈利核心 数字化大势所趋

大宗商品供应链发展与大宗商品需求息息相关,受需求端景气度影响,大宗商品供应链龙头经营货量短期下降。市场环境变化下,中小供应链企业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挑战,而头部企业依靠资源、服务和风控优势,加速规模扩张,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因此头部企业中长期增势可观。

2025年05月29日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IP玩具行业:已成为IP衍生品主流 市场竞争激烈 泡泡玛特、名创优品等营收领先

随着情绪经济崛起,我国IP衍生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已高于全球。IP玩具凭借其独特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愈发受到市场欢迎,成为最主要的IP衍生品。

2025年05月27日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两大因素利好 我国瓦楞包装行业迎增量 落后产能退出及区域龙头扩张 市场趋向集中

瓦楞包装是快递行业理想的运输容器,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递业务量的增加,瓦楞包装市场不断扩容。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瓦楞纸人均消费低,瓦楞包装市场仍具备发展潜力。随着环保政策下替代深入以及需求端消费升级,我国瓦楞包装行业将迎来增量空间。

2025年05月24日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多元化、本地化割裂大市场 我国茶叶行业尚未跑出龙头企业

我国地域辽阔,茶树适种范围广、种植规模庞大,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多饮茶、饮好茶”逐渐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并带动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但偌大的销量规模,却没有出现一家大公司,造成“有品类、无品牌”现象。不过,近几十年,越来越多企业试图在供应链端和营销端推陈出新,增

2025年05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