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事实上,虽然中国90%的购物中心都在勉强维持经营,但它们还在一味求大,与世界潮流相悖。”他继续分析,商业设施不可能辐射覆盖周边所有区域,消 费者趋向于就近购买。所以,仅有个别城市商业中心区域,或外来旅游观光人员积聚地区适合发展多业态组合的大型购物中心,但这并非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购物中心遍地开花,贪多求大,蕴藏风险。“小型化、区域化”才是国际大趋势。虽然百货也在往购物中心方向发展,但还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
“不同业态,有各自的消费对象,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不能混为一谈。目前,商业设施越造越大,出现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体内购物中心的发展趋势是商 业集成:在一定空间内积聚各种业态,各自独立经营,发挥整体规模效应。但购物中心不能无限扩张。而百货在发展中受到购物中心冲击,也确实存在大型化、规模 化现象。”
黄国雄分析指出,国际上,购物中心呈现小型化、区域化的趋势,而非大型化。
过去,购物中心号称“建筑在汽车轮子上的商店”,以远距离、大商圈的消费者为主,其停车面积为营业面积的1倍~2倍。这意味着,1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要 承担数平方米的地租或租金压力,造成购物中心经营成本上涨、利润下降。加上交通拥挤、路程远、燃油费不断上涨,消费者已经渐渐对其失去兴趣,所以购物中心 在往小型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事实上,虽然中国90%的购物中心都在勉强维持经营,但它们还在一味求大,与世界潮流相悖。”他继续分析,商业设施不可能辐射覆盖周边所有区域,消 费者趋向于就近购买。所以,仅有个别城市商业中心区域,或外来旅游观光人员积聚地区适合发展多业态组合的大型购物中心,但这并非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各类商业业态,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百货、超市,应该做实做细、做精做美。“楼不在高,店不在大,路不在宽,货不在多;有情则灵,有特则行,有客则旺,有信则兴。”
黄国雄最后总结说,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居民消费水平参差不齐,不要相信万能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不同区域,针对不同的消费群 体,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所谓“市场无定式,经营无模式,管理有原则,特色出效益”。在发展之初,商业企业可以通过克隆仿制其他商家的模式,求得生存;但 到了一定阶段,必须走向差异经营。目前的同质化、千店一面现象严重,面对新的形势,需要更多的创新。
与其观点相左,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则认为,判断购物中心是否饱和、是否竞争有序,不能单纯从数量角度看,还要看到各个购物中心的定位区分、各种商业分布的空间结构布局两个层面。
以北京为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购物中心总量很大,但结构不合理,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购物中心数量相对不足。比如北京亦庄山姆店,开业仅1年即发展 了12万会员,停车场几乎日日爆满。这是由于亦庄地区是新兴居住区,商业配套设施奇缺,因此创造了连沃尔玛自己都想不到的商业“奇迹”。而望京地区则分布了各种商业业态,密度已经过大,同质化恶性竞争苗头已经出现。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