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新格局,探索了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新模式;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建立了双向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实现了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商业银行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一)银行、保险、证券业相互渗透发展,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机构体系已基本建立
从1999年开始,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银行、保险、证券三者开始互相渗透、共同发展。1999年10月12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泰等10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信证券等7家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从事资金拆借、买卖债券、债券现券交易及债券回购业务。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长期隔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并开始形成种类齐全、功能互补、多种金融机构全面健康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我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机构体系已基本建立。
(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银行业产权单一、改革滞后。
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新格局,探索了现代商业银行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新模式;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方式;建立了双向选择的新型银企关系;实现了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分离,商业银行开始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但是,由于银行改革起步较晚,负担较重,顾虑较多,思路较窄,至今还停留在国有银行(包括国有独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产权一元化格局中,而中国金融体系最脆弱、最危险的地方是银行体系。主要表现在:资产质量较差,巨额坏账、呆账无法收回导致金融资产的流失,资本充足率较低盈利能力较弱,再加上大量违规入市的资金使得金融秩序混乱;银行业内部没有遵循会计准则的要求,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又会使监管和控制无法落到实处,更会出现舞弊,诈骗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缺乏金融中介机构
我国仍需要一些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这种机构大致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小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主要是面对大企业服务的,在存贷总量失衡的同时还存在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所以中小银行的发展也成了搞活经济的重要出口,必须要对商业银行进行整顿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类是合作性机构。中小企业刚刚发展的时候,并不能从经济上非常合理地判断出它的可靠性,它的生长性,这时候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对人的判断,合作性金融机构利用了合作者知根知底这个优越性,能从地方实际出发引导投资的合理化。
第三类就是非银行金融机构。
(四)我国金融机构面临巨大风险
根据中国金融业的现状,以下几点风险是在金融机构的改革中必须加以重视的。1.“存差”严重发生。与银行高负债相对应的不是资产的有效投放,而是存款总额大于贷款总额的现象日趋严重。对银行来说,这部分资金的运作处于亏损状态。2.支付风险:前段时间,一些银行因为期限错配,导致难以偿还银行间同业拆借款项。3.信用风险:当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时,客户贴现承兑汇票银行现行垫付资金时,以及客户信用卡透支时,均会产生信用风险。4.操作风险:因管理方面的漏洞出现的经营风险。
(五)价格风险:
金融机构大都持有一定数量的有价证券,因证券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或因供求关系改变,利率变动也会造成损失。6.决策风险:金融机构因错误判断和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7.政策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策风险。国家风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