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农业机械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内容提示: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张华光从农机市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农机工业与市场现状及趋势、农机消费主体现状和趋势三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市场形势。他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关键要素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农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机生产组织方式均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政府正因势利导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十二五”末,农机大军可能发展到6000万人左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25%,其对于农机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绝对需求、梯度更新、农机补贴和农机收益购买力。农机消费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和其他农业机械等装备产业都将进入一个快速升级的转型期。

        10月27日,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拖拉机市场分会和收割机插秧机市场分会在2011中国国际农机展召开期间,举办了农机市场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国一拖、福田雷沃、吉峰农机和中国农机流通协会等单位的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就当前市场情况、未来市场展望、农机流通中的连锁经营和农机消费主体的现状与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一议题引起了农机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生产和流通企业乃至终端用户的广泛兴趣,原本只能容纳150人左右的会议室中座无虚席,甚至有几十人站了三个小时,从头到尾听完了本次农机市场形势分析会。


  中国一拖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程航首先就拖拉机市场形势进行了发言。她根据翔实的数据资料分析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结构优化,功率持续向上延伸,拖拉机市场虽然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没有改变。近期,国家将对农业机械以旧换新和报废回收等推出政策,这将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梯度更新;深耕、深松补贴等农业机械作业补贴将继续拉动100马力以上拖拉机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会促进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这将激发这些区域潜在的市场需求。她还提出,经过长期的市场低迷,小轮拖销量近期首次出现回升。边远地区和丘陵山区的需求、局部地区补贴、产品升级、功能开发以及巨大的市场保有量更新等相互作用,使得小轮拖在未来几年内市场需求仍将维持一定规模。另一方面,程航认为,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补贴范围扩大使得大中拖补贴比例被摊薄、市场由增量拉动向存量调整转变等因素是近期拖拉机行业面临的挑战。

 

  福田雷沃重工雷沃农业装备事业本部副总经理王宾回顾了小麦、玉米、水稻三种收获机械在2011年的市场表现,并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两方面对收获机械来年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他认为,从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来看,履带式全喂入水稻机呈现出快速成长的特点,而半喂入水稻机则呈现出市场成熟但产业不成熟的特点;“十二五”期间,自走式玉米机市场在政策护航、源发性需求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下,继续保持泛高性成长趋势已成定局,年需求总量预计在2015年将会达到4万台。而2012年需求总量2.5万台左右,这相较今年是60%以上的增长幅度;小麦机明年整体市场需求较今年将出现下滑趋势,预计销量3.6万台左右,较今年下降10%左右。

 

  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晨东介绍了发展农机流通连锁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吉峰农机在连锁经营方面的探索实践。他认为,实行“大农机”、“大流通”,打造信息化平台、资本市场平台和有形市场平台是吉峰农机成功的关键。他还建议,农机管理部门应切实制订农机流通业扶优扶强政策;出台全国性农机购置补贴供应商管理办法,建立以售后服务能力为主体的综合实力认证的农机购置补贴供应商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预拨付制度;加大对农机推广站、鉴定站、农机局所属各类经营实体直接介入补贴机具经营的监管处罚;充分发挥各地农机流通协会的沟通协调及行业自律监管作用。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信息咨询部主任张华光从农机市场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农机工业与市场现状及趋势、农机消费主体现状和趋势三方面分析了农业机械市场形势。他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关键要素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农民劳动力结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机生产组织方式均处于深刻变革阶段,政府正因势利导地推进农业机械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十二五”末,农机大军可能发展到6000万人左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25%,其对于农机的需求动力主要来自绝对需求、梯度更新、农机补贴和农机收益购买力。农机消费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拖拉机、收获机、插秧机和其他农业机械等装备产业都将进入一个快速升级的转型期。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近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机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质量,其次是价格,再次是品牌,选择“作业效率”的消费者比例有所增加。因此,目前消费者依然处于最基本的大众消费层次,但正在加速向高层次需求发展。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掘金电子制造核心环节 我国PCB钻孔设备行业乘风起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印制电路板是电子产品的基石,而精密钻孔是PCB制造中决定多层板互联可靠性和线路精细度的关键环节。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其钻孔设备市场的发展,正是中国半导体及电子制造装备国产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当前,这一市场正经历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在外部技术压力与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高端市场的国产替代已成为行业最

2025年11月12日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工业机器人赋能 我国RV减速器行业增长确定性高 政策助推国产力量崛起

得益于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14-2017年,在我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迅速增长背景下,我国RV减速器市场规模维持较高增速;2018-2019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增速的放缓导致RV减速器市场规模增长停滞;2020年以来,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再度

2025年11月11日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我国数控机床潜力足、应用广 国产化分层显著 高端替代空间广阔

数控机床下游应用多点开花,汽车为第一大应用市场,其中新能源汽车持续催生新增量。近年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稳步扩容,且因机床数控化率仍落后于发达国家,未来增长空间广阔。当前行业格局清晰,形成三大竞争梯队,不同档次产品国产化水平差异显著,高端领域国产化率不足20%。在利好政策护航、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协同加持下,行业从上

2025年11月10日
我国跑步机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行业积极向智能化转型

我国跑步机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行业积极向智能化转型

我国跑步机行业已构建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发展势头强劲。健身人群扩容与居民收入提升形成双重驱动,持续释放家用、商用领域需求。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行业凭借产业链与规模化优势,出口量额齐升、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同时,大数据、AI 等前沿技术推动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国内企业积极创新,推出多款功能丰富的智能产品

2025年11月10日
全球低压电器市场稳步复苏 中国借“双碳”东风迎千亿规模 “双雄”领跑竞争格局

全球低压电器市场稳步复苏 中国借“双碳”东风迎千亿规模 “双雄”领跑竞争格局

自疫情后,全球低压电器市场在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快速扩张与用电需求稳步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呈现稳步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低压电器市场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2024年这一规模进一步增长到了4284亿元。从区域分布看,亚太地区以近40%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2025年11月08日
双轮驱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 中国技术快速跟进 产品轻量化大势所趋

双轮驱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 中国技术快速跟进 产品轻量化大势所趋

国内人形机器人技术快速跟进国际前沿。2023年,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成为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以有效发明专利计算,中国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699件,仅次于日本的1743件,排名全球第二。从申请人所持有的有效技术专利数量来看,优必选科技已经在人形机器人的有效专利储

2025年11月07日
商用车强劲拉动我国多缸柴油机需求回暖 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商用车强劲拉动我国多缸柴油机需求回暖 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多缸柴油机凭借功率大、运行稳、噪音低等优势,长期占据我国柴油机市场八成以上份额,其需求与商用车市场走势高度同步。2025年1-9月多缸柴油机销量回升,需求回暖态势明显。近四年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CR4从2022年的43.86%逐步升至20251-9月的49.44%。同时,在“双碳”战略与环保政

2025年11月07日
技术突破开启工业无人机行业应用新篇章 市场呈地域集聚态势 一超多强格局凸显

技术突破开启工业无人机行业应用新篇章 市场呈地域集聚态势 一超多强格局凸显

工业级无人机行业迅猛发展。2019-2024年,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仅增长2倍,而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增长10倍。2021年以来,全球工业级无人机市场占比已超过消费级无人机。从国内市场看,中国工业无人机已占据民用无人机主导地位,2023年占比超60%。

2025年11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