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自动变速箱发展历程: 从无到有,取得显著进步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汽车变速箱市场运营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1、世界自动变速箱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 1886 年卡尔本茨(Karl Benz)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发明的“奔驰 1 号”,但这辆车是没有变速器,只有主减速器,所以它不能挂倒挡后退,也不能换挡,不管路况如何都只能往前跑。时隔 3 年之后的 1889 年,法国标致发明了世界上首款汽车变速器。到了 1908 年,亨利福特为福特 T 型车装备了 2 速自动变速器。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用于大规模生产的的全自动变速器是美国通用汽车在 1940年代生产的 Hydra-Matic,这台变速器使用液力耦合器(而不是液力变矩器)和三排行星齿轮,提供四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自动变速器最重要的改进是在二战期间,别克公司为坦克开发了液力变矩器,到 1948 年,这种液力变矩器与其它部件结合成为液力变速器而定型成为现在通用的自动变速器。 
         1958 年,荷兰的 DAF 公司 H.Van  Doorne 博士研制成功了名为 Variomatic 的双 V型橡胶带式 CVT,并装备于 DAF 公司制造的 Daffodil 轿车上。 
         1984 年,日本五十铃公司将名为 NAVI-5  的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投放市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全自动机械变速器, 离合器和选换档都自动完成。 
         1940 年,Darmstadt 大学教授 Rudolph Franke 第一个申请了双离合器变速器专利,该变速器曾经在卡车上试验过,但是没有投入批量生产。后来保时捷和奥迪将双离合器技术应用于赛车场上,但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大众公司和博格华纳才携手合作生产第一个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和应用于主流车型的双离合变速器。
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至此,目前主流的自动变速箱技术已逐一亮相。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自动变速箱发展越来越快,已经从最初的 2 挡,进化到现在的 10 挡、11 挡等。在控制、油耗、换挡、舒适性等方面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2、国产自动变速箱发展历程
         从 1956 年中国一汽建成投产,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已经发展 60 余年。虽然和世界诸强依然差距较大,但进步显著。 
         自动变速箱结构复杂,涉及到机械、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技术难度极高。经过多年积累,国内汽车行业在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如大都装配了自行研发的发动机。但在自动变速箱上,大都仍然需要依赖外购。 
         自主品牌车企在发展早期,发动机和变速箱均需外购。在经过“三菱发动机+4AT 自动变速箱”捆绑销售的尴尬后,各大车企都奋发图强,纷纷自行研发自动变速箱,其中奇瑞、吉利、比亚迪分别研发了中国第一台 CVT、AT 和 DCT变速箱。 
奇瑞 2003 年成立奇瑞精机公司,主攻变速箱的研发,2004 年自主 CVT 正式立项, 2009 年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专利的 CVT 变速箱下线。虽然不能承载过大转矩,但可靠性和稳定性至今看来都是很不错的。 
         同奇瑞正向研发不同,比亚迪走的是国内更多厂家采用的逆向研发道路。2011年下半年,比亚迪宣布,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台双离合变速器在深圳坑梓工业园投产下线,并自行研发了双离合模块和 TCU,彻底摆脱了变速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 
         吉利的自动变速箱之路可以分为四步:早期外购三菱发动机和 4AT,中期自家研发发动机+采购比利时邦奇 CVT 变速箱,2009 年收购著名澳大利亚自动变速箱供应商 DSI,后续研发出自主 6AT,目前正在开发自主 DCT。
国内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各大自主车企都在自动变速箱领域大举投入,希望能够能够自行研发制造自动变速箱。由于 DCT 采用定轴齿轮传动,与 MT(手动变速器)结构相似。国内车企大都具备的 MT 生产线可以利用,且在研发过程中能够借鉴部分 MT的经验,因此大都选择 DCT 技术路线。 自动变速箱研发难度极高,除上汽、比亚迪等已形成大批量配套外,不少量产品已经下线但未能形成规模配套,大部分仍处于研发状态。
主要自主整车企业自动变速箱开发现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自动变速箱技术含量高、产业价值高,属于国家鼓励发展产业。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鼓励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如《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对本行业进行政策支持。 
         在 2016 年出炉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自动变速箱也被列入重点发展项目,备受重视。在国家政策支持、各大企业共同努力下,国内自动变速箱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
自动变速箱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发展重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XZ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智能座舱SoC芯片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国产紧抓新技术机遇 外资巨头地位松动

智能座舱SoC芯片行业需求水涨船高 国产紧抓新技术机遇 外资巨头地位松动

着我国乘用车前装智能座舱搭载率持续攀升,智能座舱SoC芯片需求水涨船高。20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前装智能座舱搭载率突破70%,到年底已达到73.4%,预计2025年将跨越80%大关。2022-2023年我国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规模由88亿元增长至108亿元,预计2024年、2025年、2026年我国智能座舱SoC芯

2025年08月07日
微泵液冷行业:重构终端散热边界 AI眼镜、智能手机等设备散热市场空间正扩大

微泵液冷行业:重构终端散热边界 AI眼镜、智能手机等设备散热市场空间正扩大

在AI技术不断迭代的驱动下,芯片及电子终端产品的性能瓶颈愈发突出,微泵液冷技术相较于被动式散热在热换系数、耐弯折,技术扩展性等方面效果更好,相比于风冷方案降低90%的功耗,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2025年08月07日
华为、小米、vivo等已相继发布均热板机型 我国均热板(VC)行业市场空间或将打开

华为、小米、vivo等已相继发布均热板机型 我国均热板(VC)行业市场空间或将打开

均热板作为被动式散热中散热效率最高的方案之一,在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尤其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随着产品性能的提升以及设备的轻薄化,均热板已经成为消费电子产品散热解决方案的关键组件,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等出货量增加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均热板行业市场规模为10.89亿美元,同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磁传感器行业技术发展路线清晰 人形机器人、汽车等催生广阔需求市场

我国磁传感器行业技术发展路线清晰 人形机器人、汽车等催生广阔需求市场

2024年,全球磁传感器市场由霍尔效应传感器主导,市场份额约64%,磁阻技术AMR/GMR/TMR产品分别占约15.6%/6.2%/13.9%。然而,TMR传感器凭借超高灵敏度和低功耗优势,在高端领域逐步替代传统技术,并且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TMR传感器有望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

2025年08月04日
我国混合信号芯片行业应用前景明朗 市场增速快于全球 本土厂商逐渐站稳脚跟

我国混合信号芯片行业应用前景明朗 市场增速快于全球 本土厂商逐渐站稳脚跟

混合信号芯片在多个关键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消费电子领域,混合信号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等产品中。在通信系统领域,混合信号芯片能够处理数字基带信号转换和射频信号处理,尤其适用于5G基站的建设。在汽车制造领域,混合信号芯片被应用于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载娱乐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中,它不仅提高

2025年08月04日
我国热界面材料行业迎AI算力机遇 国产化、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热界面材料行业迎AI算力机遇 国产化、高端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消费电子是我国热界面材料下游第一大应用市场,占比超过45%。在消费电子领域,热界面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投影仪等产品中。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消费电子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对热界面材料需求强劲。

2025年07月31日
全球TWS耳机行业出货量增多 印度等注入新活力 “头部主导、多元并存”格局凸显

全球TWS耳机行业出货量增多 印度等注入新活力 “头部主导、多元并存”格局凸显

2016 年之前,耳机市场以有线耳机为主,2016 年下半年,随着苹果发布 Airpods,蓝牙耳机进入“TWS”时代。TWS耳机即真无线立体声耳机,作为消费电子领域的创新产物,TWS耳机凭借彻底摆脱线缆束缚的便携性、智能化交互体验及持续优化的音质表现,已成为全球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市场核心增长点。

2025年07月26日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皮秒激光器为主流品种 国产产品销量快速增长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皮秒激光器为主流品种 国产产品销量快速增长

我国超快激光器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国内企业于2012年前后才陆续进入该领域,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但近年来行业发展迅猛,截至2023年,国内从事超快激光器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已超过50家。以华日激光、英诺激光、卓镭激光、凯普林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年07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