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动向研究》
全产业链模式是当下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具备较高盈利水平的商业模式。目前国内外较为成功的企业都采用了“重要零部件生产+本体生产+系统集成” 的全产业链模式,或是正在向上下游逐步渗透,实现全产业链模式的转型。从技术角度看,机器人行业的产业链较短,行业壁垒较高,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核心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具有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的特点;机器人本体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有一定垄断性,议价能力较强;下游系统集成商是机器人商业化、大规模普及的关键,且具有渠道优势。从利润分配角度分析,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符合“微笑曲线”,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价值链的两段。核心零部件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环节,议价能力最强;本体制造环节利润较低,但厂商通常具备较强的软硬件结合的能力,对于行业上下游具备较强的渗透意愿和能力,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商;集成商市场规模更大,且毛利水平较高。整体来看,作为高端装备,机器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毛利率约为60% 左右。其中单体、集成、服务分别占据三分之一,分食了一个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利润。因此,覆盖的产业链越长,盈利能力越强,全产业链企业最有望成长为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
各产业链环节企业盈利分析:我们从毛利率的角度考察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盈利水平,并选取了代表性企业作对比。核心零部件减速器的代表生产企业包括纳博特斯克、哈默纳科和住友,全产业链的代表生产企业包括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即ABB、发那科、安川和库卡;本体+集成模式:EPSON、ADEPT;本体:川崎重工、现代重工;系统集成的代表性企业为杜尔集团和优尼unix。整体来看,全产业链企业毛利率可高达30%以上,其中发那科达到40%以上;本体加集成模式的企业盈利能力也较高,行业中位数达39.01%。本体商的盈利能力最低,行业中位数仅为11.24%。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全产业链盈利较强的逻辑得到强化。
考虑到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和渠道商的商业模式有所差异,用总资产报酬率和EBIT 利润率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本体厂商的资产运营效率显著低于零部件和集成厂商。其中,核心零部件龙头哈默纳科的总资产报酬率和EBIT利润率高达20%以上,而集成厂商龙头的EBIT利润率约为10%左右,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是优于本体商和集成商的。
为探究各产业链环节的盈利来源,我们对三大环节的六个单一厂商进行杜邦分析。可以看到零部件厂商净资产收益率来源于产品的高利润率;而集成商净利润相对较低,但总资产周转率高,因此销售模式属于薄利多销形式。在实际生产经验中也可观察到这一现象,外资品牌全产业链布局时并不会把本体作为利润中心,而是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而系统集成部分,在外资企业营业份额中占比较低,集成订单大多只集中于具有标杆效应的大型项目。
整体来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单一本体和单一集成厂商企业的盈利及获现表现均较为弱势,弱于全产业链形式的四大家族和减速器制造商龙头;全产业链企业和本体加集成厂商盈利能力可观,占用上下游资金能力较强,在产业链中有较强话语权。因此,对单一业务的厂商而言,扩展核心零部件是生存之道,应用领域做深做精,实现标准化生产是必要途径,布局全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