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自动变速器行业发展现状:AT领域搭载率高 下游需求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提高

       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

汽车变速器的功能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自动变速器市场分析报告-产业运营现状与发展潜力预测》显示,目前,根据不同应用结构和原理,变速器又可以分为机械自动变速器(AMT)、双离合变速器(DCT)、无级变速器(CVT)、液力自动变速器(AT)四种。

各种自动变速器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AT

换挡过程无冲击,换挡平稳,传递功率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即使在恶劣条件下也不受影响

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变矩范围有

AMT

传动效率高,结构简单,制造和维护成本低,适用于各种车型,制造成本低

舒适性较差,换挡不平稳,自动化控制难度大

CVT

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速度响应快,能源利用率高,传动效率较高,舒适性较好

扭矩传递范围有限,使用寿命短,传动带易损坏,制造复杂,关键零/部件的加工质量难以保证

DCT

换挡过程快且平稳,加速性能好,舒适性较好,质量可靠,维修费用低廉,无功率传递限制,应用广泛,安装空间紧凑,生产继承性好

电控系统复杂,不易实现,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只有少数厂家拥有核心技术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时,我国自动变速器行业整体搭载率已达75%,其中AT的搭载率达到32%,爱信、上汽通用、长安福特配套份额较高;DCT与CVT搭载率均为28%左右,Jatco、丰田(常熟)零部件、邦奇在DCT领域配套份额较高,在DCT领域中大众变速器、格特拉克、上汽变配套份额较高。

2020年我国各种变速箱应用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传统自动变速器配套情况

 

公司

主要配套整车厂

AT

爱信(天津、苏州、唐山)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长安汽车、广汽、吉利、神龙等

天津艾达

一汽丰田

采埃孚

华晨汽车等

上海采埃孚

长城汽车、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

现代派沃泰

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长城汽车等

内蒙欧意德

华泰汽车

盛瑞传动

江铃汽车、凯翼汽车、众泰汽车、力帆汽车

长安三菱

众泰汽车、海马汽车

上汽通用

上汽通用

长安福特

长安福特

DSI

吉利汽车、力帆汽车等

CVT

加特可

东风日产、东风乘用车等

本田汽车零部件

东风本田、广汽本田

丰田(常熟)零部件

一汽丰田、广汽丰田

上汽通用

上汽通用

上汽变速器

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

南京邦奇

吉利汽车、江淮汽车、东南汽车、北汽、海马、众泰等

万里扬

奇瑞、吉利、—汽、小康、比亚迪等

湖南江麓容大

重庆力帆、浙江众泰

DCT

大众变速器(天津、大连)

一汽大众、上汽大众

格特拉克(江西)

长城汽车、长安福特、江铃汽车、观致汽车

上海变速器

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长丰猎豹、众泰等

东风格特拉克

东风汽车

杭州依维柯

广汽乘用车、广汽菲克

宁波上中下

吉利汽车

重庆青山

长安汽车

比亚迪

比亚迪

安徽星瑞齿轮传动

江淮汽车

一汽轿车

一汽轿车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呈现出强劲的复苏态势以及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乘用车自动变速箱市场规模快速提高。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量达到1256.9万辆,同比2020年大增24.2%;2019年,我国13750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3.6万亿元。

2016-2021年我国汽车行业产销量情况
数据来源:中汽协

2012-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因此,在汽车等下游需求推动下,我国自动变速箱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自动变速箱市场规模达到937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

2012-2020年我国乘用车自动变速箱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但是,国内自动变速器行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大都仍然需要依赖外购。近年来,国内许多车企业纷纷积极投入自动变速器领域相关技术研发,实现自动变速器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WYD)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自动变速器市场分析报告-产业运营现状与发展潜力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风电叶片材料行业:风电持续发展下市场长期向好 高性能复合材料成主流选材

我国风电叶片材料行业:风电持续发展下市场长期向好 高性能复合材料成主流选材

我国也不例外。风电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机量一直在高速增加。并且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推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风电产业已经成为中国能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占据领先优势的产业了。到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风电大国,装机容量占全球的38.1% ‌。这也为风电叶片材料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024年11月25日
我国转子压缩机产销总体上升 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

我国转子压缩机产销总体上升 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

随着马太效应凸显,我国转子压缩机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转子压缩机CR3、CR5分别达到47.3%和66.8%,至2020年分别上升至73.6%和87.2%;到2023年分别进一步提升至78.2%和88.3%。从企业来看,美芝凭借着在成本控制和产品议价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领跑国内转子

2024年11月21日
2030年全球生命科学仪器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 中国为亚太主要增长动力 国产化率将提高

2030年全球生命科学仪器规模将超1000亿美元 中国为亚太主要增长动力 国产化率将提高

根据数据,2021 年全球生命科学仪器市场规模达 608.5 亿美元。未来,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癌症、肾脏和甲状腺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创新疗法的发展,生命科学仪器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1063.9 亿美元,2021 -2030 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5.4%。

2024年11月20日
我国随车起重机行业总销量回升且出口市场向好 竞争格局呈现“一家独大”

我国随车起重机行业总销量回升且出口市场向好 竞争格局呈现“一家独大”

随车起重机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复杂度高,同时其还存在较高的人才、资金、资质和品牌等壁垒,行业整体门槛高,新入局者少。因此,我国随车起重机市场份额主要掌握在徐工、三一等少数头部企业手中,2023年CR2达到74.1%,CR5达到88.9%,行业集中度高,且市场呈现徐工“一家独大”竞争格局。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涡旋压缩机行业发展现状:总销量波动上升 竞争格局由外资企业主导

我国涡旋压缩机行业发展现状:总销量波动上升 竞争格局由外资企业主导

涡旋压缩机行业技术壁垒高,产品设计难度大且生产加工工艺复杂,艾默生、江森日立、大金、丹佛斯、松下电器五大外资企业入局时间早,凭借着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再加上先发优势,长期在我国涡旋压缩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快

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 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快

随着企业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增多,智能制造装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由1.51万亿元增长至2.6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4%。2023-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延续增长态势,市场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3.4万亿元,增速分别为19.4%、6.3%。

2024年11月15日
机器狗应用向民用领域拓展 销量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已形成初步竞争格局

机器狗应用向民用领域拓展 销量保持快速增长 行业已形成初步竞争格局

随着应用领域拓展,近年来我国机器狗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机器狗市场销量突破1万台,2023年我国机器狗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至1.8万台,增速超70%。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压路机行业现状分析:总销量下滑但出口市场强劲 徐工处于龙头地位

我国压路机行业现状分析:总销量下滑但出口市场强劲 徐工处于龙头地位

2022-2023年,受道路交通投资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压路机内需减少,国内销量大幅下滑,也使得其总销量连续两年出现下降。不过,我国压路机出口需求旺盛,出口销量持续攀升,且占总销量的比重也大幅提升,于2023年超过内销。此外,目前我国压路机行业集中度高,且徐工处于龙头地位。

2024年11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