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现状:行业驶入快车道 安装船只供不应求

       据悉,在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光伏、风电行业快速发展。根据现行政策,今年是海上风电并网补贴的最后一年,眼下,不少海上风电项目正赶在年底前完成安装并网。符合条件的安装船在海面往来穿梭,价格成倍上涨的同时,也出现“一船难求”的状况。

       海上风电作为新能源的一种,近年来得到国家高度重视。自2009年国家能源局开展沿海省份海上风电规划后,我国海上风电正沿着光伏和陆上风电曾经走过的路,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突飞猛进。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20211

《海上风力发电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大纲(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监督检查前应具备的条件、责任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检查、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检查、质量监督检测。

20201

《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0年起,新增海上风电不再纳人中央财政补贴范围,由地方按照实际情况予以支持。

20195

《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

2019年新核准近海风电指导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8元,2020年调整为每千瓦时0.75.新核准近海风电项目通过竞争方式确定的,上网电价,不得高于上述指导价。

20185

《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

要求从2019年起新增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应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201612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

完善海上风电管理体系,规范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秩序

201611

《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

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分析报告-产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定位研究》显示,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已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国家风电价格调整和补贴政策的变动,海上风电项目进入抢装阶段。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达3.06GW,较2019年同比增长22.89%;据推测,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将达3.69GW。

2016-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增速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达7.03GW,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达9GW,同比增长28.02%;预计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可达10.69GW。

2016-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增速及预测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未来海上风电的发展趋势是深水远海化,这将对风电机组的研发、制造、安装运维、相关装备制造等环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有一定先发优势,目前行业集中度较高。截止至2020年我国整机厂商中累计装机容量超过600MW的有上海电气、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这4家企业的海上风电机组累计装机量占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的90%,其中上海电气市场份额占比最大,达41%。

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整机厂商累计装机容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行业的技术和市场门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核心企业将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张不断布局新产能,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继续攀升。我国海上风电整机厂商呈现四强鼎力的竞争格局,上海电气、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和明阳智能的占比分别为26%、25%、24%和19%。

2020年我国海上风电整机厂商新增装机容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驶入快车道,近年来建造了一批专用的风电安装船。随着2020年陆上风电抢装的结束,海上风电将成为各大风电整机厂家的重心。海上风电安装船作为重要的基础装备,未来仍有发展空间。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数据,目前全球海上风电安装船有53艘,作业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TJL)

截止至2021年1月全球海上风电安装船地区分布情况

海上风电安装船作业地区分布

船舶数量

中国大陆

27

中国台湾

2

丹麦

7

荷兰

8

英国

4

比利时

1

德国

1

日本

1

新加坡

1

合计

5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更多深度内容,请查阅观研报告网:

        《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分析报告-产业供需现状与发展定位研究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行业:低碳驱动中国成最大市场 三花智控份额遥遥领先

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行业:低碳驱动中国成最大市场 三花智控份额遥遥领先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空调在家庭、商业、工业等领域的普及率不断上升,带动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需求增长。2020-2024年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场规模由275亿元增长至364亿元,预计2029年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16亿元。

2025年07月27日
政策、技术、需求共振 预计2029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政策、技术、需求共振 预计2029年我国智能养老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智能养老设备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为应对老龄化挑战,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重点推进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和发展。例如,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改革养老体系的三大核心指标,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强

2025年07月25日
全球起重机械行业:中国内需低迷但出口积极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领先欧美品牌

全球起重机械行业:中国内需低迷但出口积极 本土企业正加速追赶领先欧美品牌

起重机械是一类物料搬运机械,其应用场景多元,包括建筑工程、港口码头、制造业、矿山、电力、交通运输和物流等。近年来随着风电、新能源基建、港口物流及大型工业项目需求释放,全球起重机械市场规模相当可观。

2025年07月20日
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三一重工等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强 混凝土泵车出口实现量价齐升

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三一重工等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强 混凝土泵车出口实现量价齐升

混凝土机械是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放缓导致混凝土机械销售额收缩。2020-2024年,全球混凝土机械销售额由109亿美元下降至64亿美元。

2025年07月19日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恢复性增长 但经济下行压力下转型升级仍为企业“生存刚需”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恢复性增长 但经济下行压力下转型升级仍为企业“生存刚需”

2024年以来,在宏观经济平稳向好的背景下,我国纺织机械行业展现出了恢复性增长态势。尽管受低基数效应减弱的影响,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步伐。

2025年07月17日
我国消防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呈现数字化、集成化发展趋势

我国消防装备自主研发能力持续提升 行业呈现数字化、集成化发展趋势

消防安全保障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消防产业逐渐摆脱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系统的行业。

2025年07月14日
我国高端螺杆空压机产品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行业出口量及贸易顺差额齐升

我国高端螺杆空压机产品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行业出口量及贸易顺差额齐升

2018-2023年间,我国螺杆空压机行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市场规模和产量分别实现4.9%和4.3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当前“双碳”战略目标和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叠加下游客户对能效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正加速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型升级。

2025年07月14日
我国焊接机器人销量回升但出口萎缩 智能焊接机器人或成行业新增长点

我国焊接机器人销量回升但出口萎缩 智能焊接机器人或成行业新增长点

随着技术进步,我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展,由汽车、3C电子等标准化领域向钢结构、船舶等非标准化领域延伸。2024年,我国焊接机器人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的下行调整后终于迎来回暖,全年销量达到4.95万台,实现6.45%的同比增长。其中,弧焊机器人已成为国内焊接机器人市场主流产品,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58.33%

2025年07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