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助听器行业运行现状——基于波特五力模型视角

        助听器是一种有利于改善听力残疾者听觉障碍,提高和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装置、设备和仪器等。助听器由传声器、耳机、放大器、音量调控和电源等部分组成。从基本类型来看,主要有盒式、眼镜式、耳背式及耳内式四大类。

        从产业链来看,助听器行业上游为原材料市场,主要包括电子元器件、芯片和合成树脂等;助听器下游为销售市场和终端消费者。

助听器行业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2017年我国助听器产量为1925.2万个,2018年受出口订单快速增长的影响,我国助听器产量增长至2622.8万个,2019年产量为2895.7万个。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助听器海外订单下降明显,2020年助听器产量及进出口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2020年助听器产量降至2402.4万个。

2013-2020年中国助听器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助听器行业而言,其上游供应商为电子元器件、芯片、合成树脂等行业,其中大部分原材料行业供应充足,生产企业市场竞争激烈,供应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但少数核心部件,如芯片,由于其技术门槛高,行业内企业较少,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目前助听器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听力障碍患者。下游客户需求具有刚性,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随着行业内公司数量的增多,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且人口老龄化加速,助听器整体的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同时中国存在大量对价格敏感、收入较低的听障老年人群,助听器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2013-2020年中国助听器需求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3-2020年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走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虽然,助听器行业市场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是由于助听器行业进入壁垒相对较高,所以该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一般。

        四、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威胁包括三个方面:替代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替代品质量和性能的满意度;客户转向替代品的难易程度。替代品对企业不仅有威胁,可能也带来机会。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率先推出性能价格比高的新产品,就可以在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助听器功能和应用场景决定产品是听力障碍患者的重要设备,因此目前助听器替代品威胁较小。

        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v截至2021年3月底我国共有170个助听器产品注册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文,当中国产助听器产品168个,进口助听器产品2个。随着国内助听器行业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具备生产标准条件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多,现有企业之间竞争较为激烈。

中国获得SFDA批文的助听器产品数量
 
数据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助听器行业十大家重点企业

序号

企业名称

1

西门子听力仪器(苏州)有限公司

2

优利康听力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3

瑞声达听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4

峰力听力技术(上海)有限公

5

斯达克助听器(苏州)有限公司

6

丽声助听器(福州)有限公司

7

奥迪康(上海)听力技术有限公司

8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9

江苏贝泰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10

唯听助听器(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TF)



          欲了解更多内容,请参阅我们的行业分析报告:
        《2021年中国助听器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2020年中国助听器产业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报告网专注于行业分析与产业研究,多年来持续追踪数千个细分行业,是业内领先的资深行业分析报告提供方,曾为数千家企业(包括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数十家国内五百强企业)提供了详实的行业分析报告,并获得了客户认可。

        报告订购咨询请联系:
        电话: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客服微信号:guanyankf
        客服QQ:1174916573
        Email:sales@chinabaogao.co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科研投入驱动下我国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扩容  政策推动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

科研投入驱动下我国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扩容 政策推动国产化进程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为3.61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年09月13日
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行业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 多家企业已实现0BB机型量产

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行业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 多家企业已实现0BB机型量产

受益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光伏串焊机市场规模实现高速扩容。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7.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45.32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7.33%,行业成长势头显著。展望未来,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仍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两大核心维度:

2025年09月12日
半导体、光伏等领域驱动我国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 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空间犹存

半导体、光伏等领域驱动我国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 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空间犹存

当前,我国真空泵下游已形成结构多元、分布广泛的应用体系,覆盖半导体、光伏、锂离子电池、制药、食品、精密制造、化工、面板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共同推动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将重点围绕半导体、光伏和锂离子电池三大战略新兴领域展开分析。

2025年09月11日
压缩空气储能有望为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带来显著增量 头部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压缩空气储能有望为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带来显著增量 头部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唯一可对标抽水蓄能的长时储能技术,具有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清洁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然而,受关键技术瓶颈、系统效率及初始投资较高等因素制约,我国压缩空气储能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实际装机规模较小。

2025年09月10日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应用边界拓宽、资本热度上涨 高国产化率下马太效应渐显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应用边界拓宽、资本热度上涨 高国产化率下马太效应渐显

近年来,我国移动机器人销量与销售额持续增长,但销售额增速自2022年起逐步放缓,主要因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下降。与此同时,该市场凭借广阔前景持续吸引资本关注,2025年上半年发生融资事件28起,金额超31亿元。目前,国产移动机器人已占据绝对主导,2023年国产化率超90%。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起,行业马太

2025年09月10日
国产行星减速器阵营加速追赶国际巨头 人形机器人有望开辟行业新增长曲线

国产行星减速器阵营加速追赶国际巨头 人形机器人有望开辟行业新增长曲线

我国行星减速器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国产厂商在技术积淀与产品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中高端市场长期由国际品牌主导。2022年,日本新宝、德国威腾斯坦、德国纽卡特占据国内行星减速器市场份额前三名,三者合计占比超过40%。这些企业尤其在高端应用领域展现出明显优势,其在传动精度、长期运行下的精度保持性、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表现

2025年09月09日
空置率高企! 我国冷库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租金出现“跳水”

空置率高企! 我国冷库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租金出现“跳水”

在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冷库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使得冷库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24年,我国冷库总量为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6%,新增库容2491万立方米。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冷库总容量为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2%。

2025年09月09日
抽水蓄能开辟我国水泵行业增长新空间 高效节能转型持续推进

抽水蓄能开辟我国水泵行业增长新空间 高效节能转型持续推进

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完成投资规模屡创新高,为水泵行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达1089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11996亿元;2024年完成投资13529亿元,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实施水利项目达46967个。

2025年09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