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8年我国半导体光刻机行业原理、内部结构及优势分析(图)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半导体测试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

         (一)光刻机原理与内部结构 

         光刻机根据应用工序不同,可以分为用于生产芯片的光刻机,以及用于封装的光刻机,其中封装光刻机对于光刻精度和控制精度的要求都比制造用光刻机低很多,价值量也相对较低,本文主要讨论用于芯片制造领域的光刻机。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中光刻环节的核心设备,技术含量、价值含量极高。光刻机涉及系统集成、精密光学、精密运动、精密物料传输、高精度微环境控制等多项先进技术,是所有半导体制造设备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因此也具备极高的单台价值量,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ASML EUV光刻机单价达到近一亿欧元,可满足7nm制程芯片的生产。
光刻机工作原理:光刻机通过一系列的光源能量、形状控制手段,将光束透射过画着线路图的掩模,经物镜补偿各种光学误差,将线路图成比例缩小后映射到硅片上,然后使用化学方法显影,得到刻在硅片上的电路图。不同光刻机的成像比例不同,有5:1,也有4:1。
          激光器:光源,光刻机核心设备之一。
          光束矫正器:矫正光束入射方向,让激光束尽量平行。
          能量控制器:控制最终照射到硅片上的能量,曝光不足或过足都会严重影响成像质量。
          光束形状设置:设置光束为圆型、环型等不同形状,不同的光束状态有不同的光学特性。
          遮光器:在不需要曝光的时候,阻止光束照射到硅片。
          能量探测器:检测光束最终入射能量是否符合曝光要求,并反馈给能量控制器进行调整。
          掩模版:一块在内部刻着线路设计图的玻璃板,贵的要数十万美元。
          掩膜台:承载掩模版运动的设备,运动控制精度达到纳米级。
          物镜:物镜由20多块镜片组成,主要作用是把掩膜版上的电路图按比例缩小,再被激光映射的硅片上,并且物镜还要补偿各种光学误差。技术难度就在于物镜的设计难度大,精度的要求高。
          量台、曝光台:承载硅片的工作台,一般的光刻机需要先测量,再曝光,只需一个工作台,ASML的双工作台光刻机则可以实现一片硅片曝光同时另一片硅片进行测量和对准工作,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内部封闭框架、减振器:将工作台与外部环境隔离,保持水平,减少外界振动干扰,并维持稳定的温度、压力。

图:光刻机工作原理图


         (二)光刻机的发展本质是为了满足更高性能、更低成本芯片的生产需求 

半导体芯片具有不同的制程,即不同的技术节点,经常看到的45nm、28nm、10nm等字样即是对不同制程的描述,那么不同的制程该如何理解,不同制程的芯片又有何差异呢?

         这要从集成电路的最基本单元——晶体管说起,用半导体制造晶体管是利用其特殊的导电能力来传递0或1的数字信号。晶体管的内部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栅区不通电的情况下,源区信号很难穿过不导电的P型衬底到达漏区,即表示电路关闭(数字信号0),如果在栅区和衬底间加上电压,衬底中的电荷就会在异性相吸的作用下在绝缘氧化层下大量聚集,形成一条细窄的导电区,使得源区和漏区导通,电流就可以顺利从源区传递到漏区(信号1),这就是晶体管最基本的工作原理。而栅极下方两个N—阱间的距离,即导电沟道的长度,被定义为晶体管的尺寸。

         在现代晶体管中,电子的速度是有限的,且一般以饱和速度运行,因此信息传递的速度就由导电沟道的长度来决定,沟道越短,信息传递速度越快。

图:晶体管内部结构图
 

         芯片的制程可以近似理解为内部晶体管导电沟道的长度,制程小的芯片具有两大优势:
         处理速度快。小制程芯片内部晶体管导电沟道短,信号传递速度快,单位时间内芯片能处理更多的信息,时钟频率更高。
         单位面积性能提升,成本降低。更小的晶体管尺寸意味着单位面积芯片可以制造更多的晶体管,芯片集成度得到提升,即增加了芯片的功能,又使单位芯片的成本得到降低。

         光刻工艺水平决定了晶体管尺寸的大小,因此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小必然伴随着光刻机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从本质上说,正是半导体产业对更高性能、更低成本芯片的不断追求推动了光刻机设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光刻机是延续摩尔定律的关键。摩尔定律提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半导体行业最初三十年的发展能够基本满足摩尔定律,关键就在于光刻机能不断实现更小的分辨率水平。近十年来摩尔定律的时间间隔已经延长至3-4年,原因就在于光刻机的发展低于行业的预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2.5亿私人庭院待开拓 全球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行业驶入增长新蓝海

全球2.5亿私人庭院待开拓 全球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行业驶入增长新蓝海

庞大的市场需求与颠覆性的技术正共同推动无边界割草机器人行业步入快车道。全球范围内约2.5亿个私人花园,以及欧美地区严格的草坪养护法规,构成了坚实且迫切的长期需求基础。与此同时,行业技术完成了关键跨越:以RTK、激光雷达与视觉感知为代表的融合导航方案,成功解决了传统产品边界部署繁琐与路径规划不精的痛点,用户体验实现了质的

2025年10月20日
我国巡检无人机行业正从“高端专用”向“普惠应用”转变 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

我国巡检无人机行业正从“高端专用”向“普惠应用”转变 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

我国巡检无人机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此后,历经试点探索、政策推动以及智能化升级,巡检无人机已从最初的辅助工具,逐步升级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也随之实现快速扩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巡检无人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83亿元,预计到2027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452亿元。

2025年10月18日
国内项目提速叠加海外需求缺口 我国海上风电设备行业供应链将乘风起航

国内项目提速叠加海外需求缺口 我国海上风电设备行业供应链将乘风起航

我国海上风电市场在经历短暂迟滞后正强势回归,多个GW级标杆项目于2025年密集取得关键进展,存量空间加速释放。与此同时,欧洲市场因供应链瓶颈出现巨大的设备缺口,为中国领先企业出海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内外需求共振,共同推动中国海上风电设备行业进入新一轮高景气周期。

2025年10月18日
中国领跑全球无人机行业 民用市场历经结构性调整 ——工业级成为主导力量

中国领跑全球无人机行业 民用市场历经结构性调整 ——工业级成为主导力量

随着应用市场全面开花,全球无人机市场进入了爆发式增长的拐点。有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全球无人机市场规模从428.3亿美元增长至889亿美元,涵盖了无人机整机、零配件以及售后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从整机销售来看,2024年全球销量达到950万台,市场规模为352.8亿美元。展望未来,这一市场预计将以年均13.90%

2025年10月17日
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向百亿元冲刺 大疆、极飞等中国企业已形成领先优势

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规模向百亿元冲刺 大疆、极飞等中国企业已形成领先优势

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呈现双轮驱动增长态势。北美和欧洲因技术积累与农场规模化经营占据主导地位,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政策支持与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增长引擎。2020-2024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由36亿元增长至89亿元,CAGR达25.4%;预计2025年全球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14亿元,同比增长28.1%。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热泵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马太效应显现 份额向头部集中

我国热泵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马太效应显现 份额向头部集中

我国热泵行业产业链完整,且长期获得强劲政策支持,发展基础扎实。尽管2024 年受内需疲软、出口低迷双重影响,行业短期承压,但2025年行业出口端已显现积极信号,出口市场显著回暖。与此同时,国内市场参与者多元,专业厂商与跨界企业共同竞逐,2024年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市场份额向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产品竞争力、渠道渗透力与品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激光设备行业现状:传统切割承压出海 动力电池焊接将驱动市场增长

我国激光设备行业现状:传统切割承压出海 动力电池焊接将驱动市场增长

受益于全球最大激光应用市场的优势,我国激光设备销售市场也已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18亿美元。其中,中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6.6%,较去年增长0.6%。

2025年10月11日
技术迭代驱动百亿市场 我国光伏湿法设备行业需求持续高释放

技术迭代驱动百亿市场 我国光伏湿法设备行业需求持续高释放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国家“双碳”战略的强劲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作为产业链关键支撑环节的光伏湿法设备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湿法设备专注于电池片制造的清洗、制绒、刻蚀等核心工序,其工艺水平直接决定最终产品的转换效率与良率,是光伏技术进步的微观基石。

2025年10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