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气动工具进口发展趋势分析

       内容提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某些行业的特定要求开发专用的气动元件是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厂都十分关注。国内气动行业近期开发的如铝业专用气缸(耐高温、自锁),铁路专用气缸(抗震、高可靠性),铁轨润滑专用气阀(抗低温、自过滤能力),环保型汽车燃气系统(多介质、性能优良)等。

       小型化、集成化

  有限的空间要求气动元件的外形尺寸尽量小,小型化是主要发展趋势。现在最小气缸内径仅为f2.5,并配制开关;电磁阀宽度仅10mm,有效截面积达5mm2;接口f4的减压阀也已开发。据调查,小型化元件的需求量,大约每5年增加一倍。

  气阀的集成化不仅仅将几只阀合装,还包含了传感器、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功能。集成化的目的不单是节省空间,还有利于安装、维修和工作的可靠性。

  精密化

  为了使气缸的定位更精确,使用了传感器、比例阀等实现反馈控制,定位精度达0.01mm。

  在气缸精密方面还开发了0.3mm/s低速气缸和0.01N微小载荷气缸。

  在气源处理中,过滤精度0.01mm,过滤效率为99.9999%的过滤器和灵敏度0.001MPa的减压阀已开发出来.

  组合化、智能化

  最简单的进口气动工具元件组合是带阀、带开关气缸。在物料搬运中,已使用了气缸、摆动气缸、气动夹头和真空吸盘的组合体;还有一种移动小件物品的组合体,是将带导向器的两只气缸分别按X和Y轴组合而成,还配有电磁阀、程控器,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行程可调。

  日本精器(株)开发的智能阀带有传感器和逻辑回路,是气动和光电技术的结合。不需外部执行器,可直接读取传感器的信号,并由逻辑回路判断以决定智能阀和后续执行元件的工作。

  开发功能模块已有十多年历史,现在正在不断地完善。这些通用化的模块可以进行多种方案的组合,以实现不同的
机械功能,经济、实用、方便。

  机电一体化

  为了精确达到预先设定的控制目标(如开关、速度、输出力、位置等),应采用闭路反馈控制方式。气-电信号之间转换,成了实现闭路控制的关键,比例控制阀可成为这种转换的接口。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开发各种形式的比例控制阀和电-气比例/伺服系统,并且使其性能好、工作可靠、价格便宜是气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现在比例/伺服系统的应用例子已不少,如气缸的精确定位;用于车辆的悬挂系统以实现良好的减振性能;缆车转弯时自动倾斜装置;服侍病人的机器人等。如何将以上实例更实用、更经济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标准化

  贯彻标准,尤其是ISO国际标准是企业必须遵守的原则。它有两个方面工作要做:第一是气动产品应贯彻与气动有关的现行标准,如术语、技术参数、试验方法、安装尺寸和安全指标等。第二是企业要建立标准规定的保证体系,现有3个:质量(ISO9000)、环保(ISO14000)和安全(ISO18000)。

  标准在不断增添和修订,企业及其产品也将随之持续发展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气动技术稳步发展。

  安全性

  从近期颁布的有关气动的ISO国际标准可知,对进口气动工具元件和系统的安全性要求甚严。ISO4414气动通则中将危险要素分成14类,主要有机械强度、电器、噪声、控制失灵等。ISO国际组织又颁布了ISO18000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安全保证体系,将安全问题放在特别重要的议程上。为此,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切实考虑安全指标也是气动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对国内企业而言,由于过去的行业标准忽视了安全问题,有必要对已投入市场的产品重新考核和修正。

  无油、无味、无菌化

  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无油润滑的气动元件将普及化。还有些特殊行业,如
食品、饮料、制药、电子等,对空气的要求更为严格,除无油外,还要求无味、无菌等,这类特殊要求的过滤器将被不断开发。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型材挤压、铸件浸渗和模块拼装等技术十多年前在国内已广泛应用;压铸新技术(液压抽芯、真空压铸等)、去毛刺新工艺(爆炸法、电解法等)已在国内逐步推广;压电技术、总线技术,新型软磁材料、透析滤膜等正在被应用;超精加工、纳米技术也将被移植。

  气动行业的科技人员特别关注密封件发展的新动向,一旦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密封件出现,就会被采用。

  满足某些行业的特殊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某些行业的特定要求开发专用的气动元件是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厂都十分关注。国内气动行业近期开发的如铝业专用气缸(耐高温、自锁),铁路专用气缸(抗震、高可靠性),铁轨润滑专用气阀(抗低温、自过滤能力),环保型汽车燃气系统(多介质、性能优良)等。

  节能、环保、低功耗

  节能是企业永久的课题,并将规定在建立ISO14000环保体系标准中。气动元件的低功耗不仅仅为了节能,更主要的是能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功耗0.5W的电磁阀早已商品化,0.4W、0.3W的气阀也已开发,可由PC直接控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亚洲领跑全球直线导轨行业 中国处重要地位 滚珠导轨占主导 市场寡头垄断格局明显

亚洲领跑全球直线导轨行业 中国处重要地位 滚珠导轨占主导 市场寡头垄断格局明显

按照滚动体的不同,直线导轨可分为滚珠导轨、滚柱导轨、滚针导轨、其他导轨,其中滚珠导轨应用于线切割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通用机械传动的直线运动,占据市场主导。全球直线导轨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三个地区,市场主要被THK、上银科技(HIWIN)和 NSK三家企业瓜分,行业寡头垄断格局明显。

2025年04月20日
全球无人叉车行业蓬勃发展 中国销量一骑绝尘 三大因素推动平均销售单价下降

全球无人叉车行业蓬勃发展 中国销量一骑绝尘 三大因素推动平均销售单价下降

无人叉车成本主要集中在软件方面,其中定位及导航装置成本占比最高。无人叉车普遍采用导航方式包括磁导航、激光导航和视觉导航,在导航技术的支撑下,无人叉车自主性和智能化不断突破,在诸多领域展现强大潜力。

2025年04月19日
我国汽油机行业现状与SWOT分析: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 市场正面临结构性变革

我国汽油机行业现状与SWOT分析:贸易顺差额不断扩大 市场正面临结构性变革

我国汽油机下游应用聚焦乘用车和摩托车,2024年合计占比超80%。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快速发展也为汽油机市场带来了新增量。我国汽油机销量连续两年实现正向增长,销量方面,我国汽油机销量连续两年实现正向增长,2024年销量创近5年来新高。

2025年04月18日
平衡机行业平稳增长 中国为最大市场 海外厂商领先发展 集智股份为国内龙头

平衡机行业平稳增长 中国为最大市场 海外厂商领先发展 集智股份为国内龙头

随着现代化批量生产下的精密制造需求增加及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动平衡机被广泛使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全球市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随着中国成为工业大国,国内动平衡机市场快速发展,中国市场份额超过北美和欧洲,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平衡机市场。

2025年04月17日
我国光伏组件供需错配下市场价格及企业利润承压下滑 行业出口则“量增额减”

我国光伏组件供需错配下市场价格及企业利润承压下滑 行业出口则“量增额减”

近年来,我国光伏组件产能和产量不断增长,同时全球光伏组件产能持续向我国集中。随着光伏组件产能扩张和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023年起其市场供需错配矛盾突出,引发激烈市场竞争,从而导致其价格承压下跌。在此背景下,我国光伏组件行业多家上市企业归母净利润纷纷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此外,近年来我国光伏组件出口需求旺盛,出口量由201

2025年04月10日
风电齿轮箱:下游风电价格下降与大型化趋势下行业正面临降本压力

风电齿轮箱:下游风电价格下降与大型化趋势下行业正面临降本压力

近年来,国内外风电齿轮箱市场容量逐年扩张,规模不断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风电用齿轮箱市场规模大约56.88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大约31.36 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电用齿轮箱市场规模将达到 88.26 亿美元,国内市场将达到 42.63 亿美元。

2025年04月09日
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总销量大幅下跌 但出口市场增长强劲且占比提升

我国塔式起重机行业总销量大幅下跌 但出口市场增长强劲且占比提升

受房地产行业发展低迷、市场保有量过剩等因素影响,近3年来我国塔式起重机内需持续缩减,使得其总销量不断下行。同时2024年其单月总销量同比“12连跌”,同比增速大多维持在40%-70%左右。与内需疲软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塔式起重机出口市场实现强劲增长,出口量不断上升;同时其出口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除了总销量、国

2025年04月08日
全球无人潜水器行业呈欧美主导、亚太崛起态势 市场为寡占型格局 ROV占比大

全球无人潜水器行业呈欧美主导、亚太崛起态势 市场为寡占型格局 ROV占比大

全球无人潜水器市场保持稳定,行业呈现出以北美、欧洲为主导,亚太地区迅速崛起的态势。在市场拓展及应用深化下,全球各区域企业展开激烈竞争,核心厂商包括Oceaneering、Kongsberg Maritime、Lockheed Martin、SAAB Group 和 TechnipFMC等,这些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

2025年04月0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