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近年来国内外记忆绵家居行业概况、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导读:近年来国内外记忆绵家居行业概况、市场需求情况分析记忆绵家居制品是以记忆绵材料为基础进行加工的家居产品,主要包括记忆绵床垫、记忆绵枕等。记忆绵家居制品的功能性特征主要取决于记忆绵材料的特性,相较于一般传统材料,记忆绵材料具有特殊的茹弹特性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家居连锁行业运营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记忆绵家居行业概况

        记忆绵家居制品是以记忆绵材料为基础进行加工的家居产品,主要包括记忆绵床垫、记忆绵枕等。记忆绵家居制品的功能性特征主要取决于记忆绵材料的特性,相较于一般传统材料,记忆绵材料具有特殊的茹弹特性,同时记忆绵材料表面较为柔和,与人体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从而使得记忆绵材料具有明显慢回弹和分解压力等特征。基于记忆绵材料上述慢回弹、分解压力等特性,记忆绵家居制品能够根据人体体型特征塑造体型轮廓,并带来无压力贴合感,使得记忆绵家居品具有明显的舒适、健康等功能性特征。

        记忆绵家居制品行业的发展得益于记忆绵材料的运用与发展。记忆绵材料的研发使用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太空署(NASA)研发用于航天领域中,但受制于生产工艺要求和技术难度因素,随后十几年间记忆绵材料未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记忆绵材料生产工艺、生产技术逐步趋于成熟,NASA将记忆绵材料技术向工业领域发布,部分企业将记忆绵材料运用于家居制品中,记忆绵家居制品行业得以起步并逐步发展;随着1995年记忆绵材料专利技术保护的到期,普通海绵生产商逐步进入记忆绵家居制品领域,记忆绵家居制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记忆绵家居制品行业相关产业链不断完善。

        记忆绵家居制品市场需求情况

        记忆绵家居制品作为新兴消费品,是对弹簧床垫、纤维填充枕头等传统家居用品的替代产品,市场需求受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较高;欧美等发达地区及国家的记忆绵家居产品推广时间长,市场认知和接受程度较高,市场需求在稳定中保持增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记忆绵家居制品市场尚处于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发展中国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记忆绵家居制品的市场占有率将不断提升。

        目前记忆绵家居制品主要包括记忆绵床垫、记忆绵枕等产品。一般而言,记忆绵枕等其他记忆绵家居制品的消费群体、市场认可度与记忆绵床垫产品较为类似,并共同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

        1、美国市场

        目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床垫消费国,2014年美国床垫市场规模达到67亿美元,庞大的市场空间为记忆绵床垫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除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床垫市场规模有所下降外,美国床垫市场整体保持稳定发展;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削弱,美国床垫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2013年、2014年,美国床垫市场规模增幅分别为4.13%, 8.91%。

        2002-2014年美国床垫市场规模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CSIL

        从市场构成上看,记忆绵床垫逐步成为美国床垫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国记忆绵床垫占床垫市场的份额约为巧%左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记忆绵床垫相对较高的价格因素逐步被淡化,记忆绵床垫舒适、健康的功能性特点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使得记忆绵床垫等功能性床垫对传统普通弹簧床垫形成市场替代效应,加速记忆绵床垫市场的发展。根据ISPA统计,2004年至2014年,美国市场记忆绵床垫等功能性床垫的销售规模由6.25亿美元上升至18.7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61%。而同期弹簧床垫的销售规模由33.05亿美元上升至43.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2.84%。记忆绵床垫等功能性床垫的销售增速远超弹簧床垫。

        2、欧洲市场

        基于良好的居民收入水平和庞大的人口基础,欧洲床垫市场需求规模较大;同时,欧洲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与美国地区较为接近,对记忆绵床垫的市场认可度较高,记忆绵床垫市场占比与美国地区较为接近,是记忆绵床垫重要的消费地区。

        2007至2012年,欧洲主要床垫消费国家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CSIL

        3、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国内城镇化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床垫市场发展较为迅速,2002年至2013年中国床垫消费规模由6.76亿美元增长到60.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1.96%,逐步成为全球第二大床垫消费市场。根据CSIL预测,未来中国床垫消费量将保持24%左右的增长。

        2002至2013年中国床垫市场情况

        数据来源:CSIL

        从床垫市场构成上来看,受居民收入水平及传统消费习惯影响,记忆绵床垫在国内尚处于产品导入期,记忆绵床垫市场占比约为5%至10%左右,记忆绵床垫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逐步接受健康睡眠理念;记忆绵可与身体曲线完全贴合,释放压力,并感应人体温度的变化,提供不同软硬度的感受,成为现在床垫的主要填充材料之一“。在此消费偏好下,记忆绵床垫市场规模迎来加速发展的机遇。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纤维板行业发展现状:平均单线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纤维板行业发展现状:平均单线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集中度仍然较低

受落后生产线和产能淘汰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纤维板平均单线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由2016年的8.51万立方米/年上升至2023年的14.88万立方米/年,生产大型化趋势愈发明显。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胶合板产量、生产能力、企业数量均出现下滑 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胶合板产量、生产能力、企业数量均出现下滑 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

2017年-2020年我国胶合板生产能力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25600万立方米/年,同比增长11.79%;其后,随着落后产能陆续清出市场,胶合板生产能力持续收缩,但降幅有所放缓,至2023年降至20500万立方米/年,同比下降1.44%。

2024年09月26日
我国刨花板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需求市场仍具较大潜力

我国刨花板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需求市场仍具较大潜力

近年来我国刨花板生产线数量总体维持在310万条以上,2023年达到324条,同比增长3.18%。若从生产能力来看,2019年我国刨花板生产能力达到2081万立方米/年,其后逐年增长,2019年上升至3825万立方米/年;2020年出现下降,达到3691万立方米/年

2024年09月23日
我国PVC地板行业现状分析:新材料持续迭代 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

我国PVC地板行业现状分析:新材料持续迭代 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

随着消费者需求以及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形态功能多样化发展,产品种类不断拓展丰富,或将拉动PVC地板市场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SPC地板、WPC地板、LVT地板市场容量分别为21.1亿平方米、8.9亿平方米、5亿平方米。

2024年09月21日
我国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新引擎 市场低迷下多家企业出海谋变

我国水泥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新引擎 市场低迷下多家企业出海谋变

进入2024年以来,我国水泥行业整体呈现“产需持续下降、价格低位波动、行业”的运行特征。从产量来看,2023年我国水泥产量约20.23亿吨,同比下降0.7%(同口径),根据全口径产量基数同比下降约4.5%。2024年1-6月,我国水泥产量8.50亿吨,同比下降10.0%,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2024年08月16日
我国建筑玻璃行业:产量呈现下滑态势 下游房地产需求疲软

我国建筑玻璃行业:产量呈现下滑态势 下游房地产需求疲软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叠加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建筑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其总产值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315912亿元,同比增长5.8%。

2024年05月14日
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政策驱动长期向好 下游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所疲软

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政策驱动长期向好 下游房地产市场需求有所疲软

近年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室内外结构的改造,以及建筑保温防火技术的不断提高,用于建筑保温的隔热保温材料的产量与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建筑保温材料行业总产量从29.99亿平方米增长至62.19亿平方米,需求量从26亿平方米增长至54.29亿平方米。

2024年04月15日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地产需求仍在下行通道 基建承担稳增长主力军

我国建筑材料行业:地产需求仍在下行通道 基建承担稳增长主力军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继续减少。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1513425.61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减少3.2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385587.89万平方米,同比上年减少4.91%。而因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的下降,对建筑材料需求量也随之减少。

2024年04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