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家电业上市公司按中信划分口径2016年1-3季度取得营业总收入596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7.67% 扭转去年下降局面

 导读:家电业上市公司按中信划分口径2016年1-3季度取得营业总收入596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7.67%  扭转去年下降局面。家电业上市公司按中信划分口径 2016 年 1-3 季度取得营业总收入 596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67%,扭转了去年的下降局面;净利润 449 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比上年同期增长 22%;

 参考《2017-2022年中国废旧家电产业专项调查及十三五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成长能力: 

       家电业上市公司按中信划分口径 2016 1-3 季度取得营业总收入 596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7.67%,扭转了去年的下降局面;净利润 449 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比上年同期增长 22%;其中主要原因就子行业看白电行业净利占家电业利润 80%、收入相对增幅中空调和照明设备增幅大,就公司看是青岛海尔因收购并表因素大增18%,就净利润影响因素看是财务费用变动高达负 25 亿元、占增量利润的 30%。从3 季报数据看,全行业已经大致转向正增长,且利润增幅高达 22%,显示全行业正重新步入增长轨道。 

 

       赢利能力: 

       全部上市公司 2016 1-3 季度销售毛利率达  28.02 %,同比增加 2 个多百分点;净利率达到 9.29 %,增加 3 个多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 8.38%,增加 0.3 个百分点。 

       分子行业看,在盈利能力上,白电和小家电具有压倒性优势,如白电销售毛利率29.75%,小家电销售毛利率 33.77%;白电净利率 11.2%,小家电净利率 10.5%,而黑电净利率仅 3%。总体看全行业特别是白电和小家电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净利率在价格战背景下没有受到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在原材料成本下降和产品结构高端化趋势下有所对冲,反映行业盈利能力在激烈竞争中还是保持了一定水平。但是,我们预计,随着近来上游有色、化工等部分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及运输成本的上涨,如果行业不能通过涨价转移成本,则估计明年全行业毛利率会受到重大冲击,这将是全行业明年最重大的隐含风险。 

 

       偿债能力: 

       家电业 2016 3 季度资产负债率较上年同期上升 1 个多百分点,达 62%。其中白电业负债率 63%,小家电负债率仅 38%。财务费用总体上为负 31 亿元;流动比率 1.25,速动比率 1.08,负债是股东权益的 1.91 倍,反映全行业偿债能力处于较好状态。 

       营运能力: 

       家电业 2016 3 季报全行业整体存货周转率 5.31 次,略微上升;应收账款周转率 7.07 次,略微下降;总资产周转率 0.68,略有下滑。总体看整个行业仍维持了较好的运营效率,特别是存货周转率仍保持了较好水平,说明全行业高度重视库存清理。但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滑,终端销售回款速度减慢表明零售市场确实竞争激烈。

       公司利润排名变化: 

       从公司 2016 3 季报看,行业利润进一步向巨头集中,美的、格力仍是行业中仅有的利润过百亿级的企业,海尔、TCL、海信、小天鹅、苏泊尔、老板电器、九阳股份、海信科龙分居第 3 至第十名。其它公司的利润规模或较小或亏损。从增幅看,老板电器、小天鹅、海信科龙是利润成长较快的企业。就 2016 3 季报看,排除收购兼并及一次性收益,增幅较大的公司有四川长虹、依米康、老板电器等。 

 

       各子行业经营比对分析: 

       从各子行业的营业收入角度看,2016 1-3 季度照明设备营收增长 26%;小家电增幅 9.28%;黑电增幅 5.96%;白电则增长 7.59%;可见收入端看家电业目前白电领域已止跌转涨,黑电增幅较低。从利润端看,黑电利润在去年大降 70%的基础上今年增长 61%,照明业业扭转去年的下滑转而上涨 37%,小家电增长 20%;;白电类增长 18% 

       相对而言白电与小家电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利润增长,是目前家电业中期投资的主要方向所在。从净利率指标看各子行业盈利能力,黑电净利率仅 2.7%照明业 6.46%、白电 9.76%、小家电 9.35%,基本上还是白电与小家电维持了较好盈利能力且持续上升,黑电净利率过低,照明业不稳定。综合成长性和盈利率来看,各子行业中我们认为小家电兼具成长性和较好盈利能力,是目前家电业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餐企业降本增效 炒菜机器人行业爆发 市场将进入高增期 预计2030年规模破百亿

中餐企业降本增效 炒菜机器人行业爆发 市场将进入高增期 预计2030年规模破百亿

进入2025年我国炒菜机器人市场彻底爆发。一方面,京东七鲜小厨、霸碗、小菜园、老乡鸡等头部餐饮纷纷大规模下单炒菜机器人。如小菜园在2025年年初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小菜园自2023年就开始尝试炒菜机器人,到2025年其门店自研的炒菜机已开发到第三代,并计划用1亿元采购2000台单价5万元的炒菜机器人。

2025年08月27日
壁挂炉行业加速向“零售为主、工程为辅”格局转变 外销量快速上升

壁挂炉行业加速向“零售为主、工程为辅”格局转变 外销量快速上升

近年来,我国壁挂炉行业加速向“零售为主、工程为辅”的格局转变,零售渠道内销量占比由2021年的40.84%跃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73.10%,而工程渠道占比则从59.16%大幅收缩至26.90%。尽管零售渠道保持强劲增长,但仍难以完全抵消工程渠道的大幅下滑,导致我国壁挂炉内销量持续缩减。不过,其降幅正在逐渐收窄。与

2025年08月07日
全球电视ODM行业出货量逆势增长 市场“强者恒强” 中国大陆厂商领先地位稳固

全球电视ODM行业出货量逆势增长 市场“强者恒强” 中国大陆厂商领先地位稳固

随着电视技术的成熟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全球电视市场萎缩,但电视 ODM 厂商凭借规模成本优势和专业精细化管理,获得了持续增长的ODM订单。因此,全球电视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但电视ODM出货量占比稳中有升。

2025年07月27日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咖啡机生产国 行业正加速智能化升级

我国已成全球最大咖啡机生产国 行业正加速智能化升级

咖啡作为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近年受益于咖啡文化不断深入渗透,我国消费者与咖啡消费相关的习惯迅速发展。根据相关数显示,2023年国内咖啡消费者总数约为3.99亿人,消费人群渗透率达到28.30%,咖啡需求量同比增长15%。2020-2023年我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从9.1杯增长到了1

2025年07月11日
我国彩电“量降额升” Mini LED渗透率突破20% 行业大屏化趋势显著

我国彩电“量降额升” Mini LED渗透率突破20% 行业大屏化趋势显著

近年来,我国彩电市场需求疲软,零售量接连下跌,但自2024年起,其零售额强劲回升。值得一提的,Mini LED电视这一细分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渗透率已突破20%。同时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和家庭影音娱乐标准提升,我国彩电产品结构持续向大尺寸迁移,行业大屏化趋势日益显著。目前,行业正积极拥抱AI技术浪潮,开启智能化转型新

2025年07月07日
成本、售价下探 Mini LED电视行业销量高增 本土企业国内份额领先、国际竞争力提高

成本、售价下探 Mini LED电视行业销量高增 本土企业国内份额领先、国际竞争力提高

与OLED电视相比,Mini LED电视亮度高、更节能、售价低等优势突出。2024年国内Mini LED电视销量高速增长,Mini LED电视渐成市场主流。需求增长刺激供给端发展,现阶段,我国已在 Mini LED 相关环节形成了一批头部企业。本土头部企业在国内Mini LED 电视市场中已取得明显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

2025年07月03日
我国热水器行业逐渐回暖 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 头部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热水器行业逐渐回暖 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 头部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019-2022年期间,我国热水器市场发展低迷;不过,自2023年起,行业逐渐回暖。近两年来,我国主流热水器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其中燃气热水器展现出更强的发展势头。当前,我国热水器市场已进入存量阶段,在新增需求有限的背景下,产品更新换代与升级正成为带动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热水器企

2025年07月02日
我国净水器市场需求回暖 线上渠道市场份额提升 普及率仍偏低

我国净水器市场需求回暖 线上渠道市场份额提升 普及率仍偏低

自2023年起,我国净水器市场需求回暖,零售量和零售额双双回升。从销售渠道结构来看,线上渠道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38.08%持续攀升至2024年的55%,实现对线下渠道的反超。随着消费者健康饮水意识不断提升,净水器产品正加速向健康化、功能化方向升级。在这一趋势下,净热一体机和矿物质净水器凭借其创新功能

2025年07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