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的工业结构因家电产品需求热潮的拉动,但仍以大量进口国外家电产品主要,自主制造能力不足。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家电企业开始从定点生产为主向产品自主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从不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且压缩机、阀门、工程塑料、电机等等均难以自主独立生产向扩大生产规模、贴牌代工与自主品牌并重的生产方式转化。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9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分析报告-市场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预测》
2、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技术合作提升生产能力
通过技术合作中国家电实现了从小规模到大生产、从低技术和低质量到具有代工能力的最快转变。在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市场需求增强,但政策环境依然存在限制,海外品牌难以通过合资方式进入市场,以市场换技术成为热点,众多日本品牌以技术合作的渗透方式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其中,松下在八十年代开始的十年中,陆陆续续转让了180多个技术或者成套生产设备,其中有7条彩电生产线和6条洗衣机生产线;同期,三洋也同50多家家电企业进行过技术转让或合作。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重要技术合作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的基石
3、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外合资公司快速发展,同时中国品牌逐步显现规模效应
合资企业引入海外品牌竞争加剧,中国品牌开始逐步觉醒。到九十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对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放宽,代工生产环境持续优化,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趋势不减,持续加快海外品牌的中国化。著名案例有:水仙电器与惠而浦成立合资公司进入洗衣机领域、雪花电器与惠而浦成立合资公司进入冰箱领域、小天鹅与博西集团成立博西威家电有限公司进入洗衣机领域。但是合资公司存在的地位不对等、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不准确等突出问题,部分合资公司难以形成利润,同时在海外品牌对中国业务模式逐步清晰并谋求独资化之后,合资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削弱。
九十年代中后期,合资公司发展案例
面对合资公司出现的效益不稳定,中国企业不得不开始注重自有品牌建设。期间,各主要品类产能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低端生产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端制造能力匮乏、资源约束大、竞争环境恶化的各种问题。以格力电器为例,从1991 年年产能不足3 万台,发展到90 年代末期近150 万台。
4、加入WTO,海外品牌加紧增资设厂
中国品牌直面竞争,以规模带来优势。而在2000 年之后,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敞开,外资增资建厂规模显著扩大,自此后,国产和外资家电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博弈,最终国内品牌以规模优势、渠道深度等优势,在主要家电领域实现了领导型格局。在传统家电行业,国内企业通过长期代工,累计了强大的规模优势,能通过价格竞争方式,极大的削弱市场利润厚度。根据中国财经报的历史回顾,从1978 年到2007 年,家用冰箱产量由2.8 万台增加到4397.13 万台,洗衣机由0.04 万台增加到3856.13 万台,而空调则由200 台增加到7500 万台。同时,在渠道深度远超海外品牌,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品牌影响力显著领先。与居民消费升级同步的产品技术审计,不断挤压占据中高端市场的海外品牌生存空间。同时国内品牌在产品销售渠道、售前售后服务、产品生产技术方面,投入增加实力不断增强。截止目前,国产品牌在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都大幅超越了外资品牌。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