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增长整体低迷和国内经济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GDP 增长进入了“6"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经济增长达到近年来的新低。但报告同时表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51.6%。2017 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 381,490 亿元,同比增长 6.9%,实现了增速的反弹。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得益于“三去一降一补"得到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布局,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的内生结构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积极的变化。这为经济后续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武汉作为沿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 年武汉 GDP 达到 11,912.6 亿元,在城市 GDP 排名中位列第九。2016 年武汉 GDP 同比增长 7.8%,虽然相较 2015 年下降了 1%,但依然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在国家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加强长江航运中心建设的整体战略部署下,武汉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航运中心。依托“黄金水道”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未来武汉将在中西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
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 年上半年武汉全市 GDP 完成 6,019.08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增速比全国平均高 0.6 个百分点。从增速判断,武汉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增长 2.8%,第二产业增长 7.0%,第三产业增长 8.2%,转型升级继续有效推进。
依靠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工业加速回升,2017 年 1-7 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 增长 13.1%。从行业上看,十一大重点工业产业中,信息技术制造、石油化工和日用轻工在 1-7 月都实现了超过 20%的增长,增速分别达到了 22.2%、21.0%和 28.6%。另外汽车零部件产值增长 15.1%,能源及环保增长 10.0%,食品烟草增长 9.2%,生物医药产值增长 8.3%。而装备制造、钢铁及深加工、建材和纺织服装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显示经济发展效益和活力的信贷方面,1-7 月武汉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1,826.74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8.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39.39 亿元,其中税收收入 810.84 亿元,增长21.7%。上述经济指标在中西部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显示出了武汉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增长活力。
继续贯彻供给侧改革,加快高新产业发展
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武汉作为内陆经济发展的带头兵,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6 年与2015 年相比,过剩产能得到进一步化解,全市生铁产量下降 1.8%,钢材产量下降 5.0%,卷烟产量下降 12.1%,空调产量下降 0.5%;在房地产销售回暖的背景下,房地产库存进一步降低,商品房待售面积比 2015 年下降 28.8%,同比减少 180.4 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去杠杆效果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相比 2015 年分别下降 23.6%和 11.5%。
高新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2016 年武汉两大开发区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东湖开发区增长 14.0%,武汉经济开发区(含汉南区)增长 10.1%,全年共拉动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长 4.1%个百分点。
提升创新驱动力,打造“国家级”中心
“十二五”时期,武汉在全国 15 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实现 GDP 总量扩张最快、GDP 排名上升最快、工业增加值进位最快的好成绩。过去几年,武汉 GDP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单位 GDP 能耗,反而每年以 8%的速度递减。而在高新技术产值方面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创新驱动新经济快速发展是武汉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之一,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新主体增长迅猛,2016 年新登记的市场主体较上年增长 12.3%,其中新登记企业数量达到 6.95 万户,较上年增长了 20.9%。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增大,2016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177 家,比上年增加 31.5%,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共计 8,446 亿元,较上年增长 12.6%。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19.0%、17.0%、19.0%。第三,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全市各类孵化器新建 220 个,孵化器总面积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发明专利申请 2.06 万件,授权 6,514 件,较上年分别增长 36.9%和 8.5%。所以,高新产业已经成为武汉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进入“自贸区”时代, 加速国际化进程
2017 年 4 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武汉光谷正式挂牌,标志着光谷开发区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挂牌以后,自贸区的品牌对企业的集聚效应会更加明显。据统计,挂牌后仅一个月的时间,新增企业数 1,395 户,平均每天有 77 家新企业聚集在自贸区。在已经获批的 11个自贸区中,武汉自贸区的面积是最大的,达到了 70 平方公里。自贸区负责人表示,未来自贸区的目标是能够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与光谷开发区本身的使命也是非常一致的。
同时,为了支持自贸区发展,政府部门也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除了东湖开发区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均适用于自贸区武汉片区外,还将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截至 2017 年 9 月底,经过半年的发展,湖北自贸区 170 项改革任务中,已经落实 32 项,正在落实 128 项,实施落实率超过 94%,完成率位于第三批自贸区前列。其中,武汉片区实施了“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管理体制改革,而且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设立了“光谷科技悬赏奖”等等。可以预见,自贸区挂牌带来的制度创新未来会为光谷高科技产业与国际接轨带来更多驱动力。
武汉高科技行业发展成果
回顾武汉过去几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可以发现,武汉在 2015 年被中央正式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同时,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创新改革专项方案也得到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显示出武汉市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带动作用。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武汉形成了政府推动下的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资本等多方资源协同合作的科技创新模式,正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2016 年初,武汉启动实施“创谷计划”,截至 2016 年底,全市共计启动 13 家“创谷”,涵盖智能设计、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智能控制等产业细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 986 亿元。新(改)建实体空间 80.05 万平方米,引进企业(团队)303 家,新建众创空间 10 家、孵化器(含加速器)10 家,设立创投基金 21.6 亿元。
2017 年,作为武汉市高科技创新的中心,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推进光谷制造 2025 的若干政策》及实施方案,简称“光谷制造十条”。新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 10 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北斗、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支持“光谷智造”创新引领及智能制造示范。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到 2020 年,该区将初步建成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地。到 2025 年,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策源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让光谷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目前的发展成果充分反映出武汉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绩,有力的政府支持和引导、良好的规划、强大的研发力量、高效的产业联动都成为未来武汉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有利因素。“十三五”期间,武汉市将聚焦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在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布局物联网、光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终端等领域,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在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领域,超前布局生命、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新产品。在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布局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和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在上述发展规划下,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有望向着更加产业化、集中化、规模化、专精化的方向发展,而由此形成的资源聚合效应、产业联动效应将为持续创新提供支持。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