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了“僵尸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会上表示,处置“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地推动兼并重组一批、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
参考:中国移动社区(SNS)市场竞争全景分析及发展商机预测报告。
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再次将焦点对准了“僵尸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会上表示,处置“僵尸企业”将坚持分类处置,积极地推动兼并重组一批、强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僵尸企业”是经济学家彼得·科伊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那些恢复生机无望,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的特点是长期依赖“输血”,处于“僵而不死”的状态。
很多“僵尸企业”是国企。民营企业如果出现亏损,就很难继续融资,只有被并购或者倒闭,而国企则可以因政府与银行持续“输血”而保持“僵尸”状态。目前,“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安全的重大威胁。正如张喜武所言,“僵尸企业”对于央企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是障碍,也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
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我国很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开始加剧。除钢铁、水泥、电解铝、石化、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行业外,光伏设备、风电设备、LED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的数量开始增加。
一般来说,按照市场规律,产能过剩应该是一种不稳定状态,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当陷入亏损时,一般会理智地退出市场。而在我国,产能过剩长期存在,企业僵而不死,究其原因,在于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对国企的过度干预、保护,导致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被错配,国企占用了“廉价”的信贷资金,通过周而复始地拆新换旧进行“输血”。
目前,国企改革正向前推进,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得以厘清,进一步确立国企的市场主体地位,这给清理“僵尸企业”带来了契机。自《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今年9月下发以来,已经有9个配套文件出台,近期还将有10个文件陆续发布。以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为例,政府对国企的管理,从“管资产”将转向 “管资本”,使政府归位国资所有者的管理角色,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打破地方政府对“僵尸企业”的保护,加快“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
今年以来,国企出现利润下滑、负债上升的现象,且呈现向大企业、央企蔓延的趋势。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8%,其中,央企下滑幅度为11.3%。因此,加快国企改革,清理“僵尸企业”迫在眉睫。
应该看到,虽然“僵尸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但一般来说,其体量都比较大,牵涉人员众多。这意味着“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必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分类化解,不能搞“一刀切”。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对属于落后产能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对不属于落后产能的,应通过剥离、改进管理、债务重组、减轻包袱等措施提升效率。
此外,应及时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对破产“僵尸企业”的下岗工人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等扶持,确保“僵尸企业”破产后“软着陆”,避免影响社会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清理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政府在鼓励企业转型、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僵尸企业”自己做出选择,承担其应有的责任。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