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移动宽带用网速首次逆袭 电信宽带急需跟上市场转变与发展脚步

导读:移动宽带用网速首次逆袭 电信宽带急需跟上市场转变与发展脚步。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的数据报告,今年的第三季度,我国的移动宽带4G的平均下载速率已经能够达到了11.83Mbit/s,超过了固定宽带网络11.03Mbit/s的平均下载速率。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宽带网络行业需求调研及十三五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根据宽带发展联盟的数据报告,今年的第三季度,我国的移动宽带4G的平均下载速率已经能够达到了11.83Mbit/s,超过了固定宽带网络11.03Mbit/s的平均下载速率。这是我国历史上,移动宽带速率首次超过固定宽带。

       而这只是开始,从2009年我国开始建设3G网络以来,我国移动宽带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国4G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宽带的用户体验也在不断提升。而随着移动宽带的跨越式发展,在固网业务上独占鳌头,2008年才拿到移动牌照的电信,将迎来其从创建以来最大的危机。

       可能很多用户不太清楚我国宽带市场的发展历史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畴区分,在聊宽带市场的竞争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简单的梳理。我国的三大通信商其实成立的时间并不早,1994年之前,中国通信运营市场是被邮电一家垄断的,为了打破垄断局面,中国联通成立,98年,电信业经历第一次第重组,邮电分离出了原中国电信。这时的中国电信是全业务经营,只不过主营是固网。99年,中国电信一帮少壮派将移动通信业务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移动,只经营移动业务。至此,三大运营商才全部成立。在业务设置上,其实是有一定区分的。

       但随后几年电信业第二次重组,期间网通和铁通相继成立,全面进入混战时代。到了2008年,电信业迎来第三次重组,联通合并了网通,加强了固网业务,专心升级WCDMA;电信终于有了移动牌照,而且还有了海事卫星,还收入了联通的CDMA网络;移动收了铁通算是间接有了固网业务,近两年也正式拿到了固网牌照。三大运营商至此全部都进入全业务运营状态,不管是在固网业务还是移动业务上,都是竞争对手。

       不过众所周知,电信的宽带的优势至今仍然停留在固网业务,从2008年拿到牌照之后才开始发展移动业务,但是推动到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移动业务上,中移动原本占据领先优势,但3G时代因为牌照和技术的缘故,联通弯道超车,不过4G时代又回到了三国鼎立的混战局面,而直到今年第三季度,移动宽带4G下载平均速率超过固定宽带网络的消息一出,基本已经能够判定,押宝5G的中移动,在这场竞争中,已然跑到了前面。

       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转变。一旦全面实现5G的商用化,三大运营商中,中移动将会在移动和固网宽带业务上全面领先,目前只在固网业务上保留少许优势的电信,在这个优势业务上也将失去竞争力。

       在3G上吃了亏的移动,押宝的5G,预计将在4年内就能迎来商用化。目前业界多数预测未来 5G 网络的平均速率可达 10Gbps。全球各地的科学家现在已在不断刷新移动设备连接的限制,英国近期的研究表明 5G 传输速度突破 1Tbps。5G网络网速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现有的网速1000倍甚至更多,还可以极大的降低设备的功耗。一旦5G全面商用,技术更新后,同等资费下,中移动的极速移动业务体验,无疑会吸引大部分的移动设备重度使用用户。

       而根据赢者通吃的一般游戏规则,在移动业务上取得突破后,也将会带动中移动在固网业务上的增长。近两年,中移动在固网业务上,一直以大力度的优惠折扣攻占市场,办手机套餐送宽带服务的优惠全国都有。加上目前中移动主推的就是光宽带,一开始就直接用光纤技术接入服务,后期的宽带提速,中移动一开始就没有基础建设的门槛。光纤是宽带网络中多种传输媒介中最理想的一种,比起ADSL接入方式,它的特点是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好,损耗小,中继距离长。而虽然在固网宽带业务上占据优势,但是电信在传输光纤更新上,目前还是落后于移动的。

       在万物互联时代,作为流量提供商,在未来互联共生这样的开放生态上,具备天然优势,在入口布局上,电信相较于其他两个竞争对手,并没有特别大的声浪,前段时间,电信和联通成功推动六模全网通的合作与发展,不少业内人猜测它们可能会在物联网上联手合作对抗移动。

       中国移动在拓展除了通信技术服务之外的新增长点,也在积极抢占优势生态位。它运用运营商在智能硬件、智能家庭、数字产品、IDC、CDN、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满足基础接入和沟通需求的基础上,向数字化生活和数字化生产布局和拓展。特别是对于家庭宽带业务,大力推动打造智慧家庭,以连接来驱动未来发展。打算从光宽带和4G网络切入,以“极光宽带•4K电视”的互联网电视配置切入家庭娱乐,打造系列魔百盒终端,然后以此为基础拓展参与到家庭的智能生活中。

       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未来战略方面,中移动已经明显走在前列,在三大运营商中,在移动业务上最薄弱的电信,显然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转变和发展的脚步,对手已经启程,而自己还在寻找方向,这会是电信危机的开始吗?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智能终端升级、互联网应用容量膨胀、记录生活方式多样化(如图片、视频),推动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全球将产生 213.6 ZB数据,到 2029 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 527.5 ZB,NAS潜在市场空间大。预计2034 年全球 NAS市场规模将达到 1364 亿美元,2024-2034 CAG

2025年09月14日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近年来,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2020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超 11 亿台,预计 2025 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将增长至 26 亿台,2020-2025年CAGR 为 18.4%。

2025年09月09日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当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语言大模型依靠远程服务器模式,虽然能轻松应对大规模模型训练、高分辨率图像合成等复杂需求,但到企业级应用或更复杂的场景中,云端模式的短板就逐渐显现。而边缘AI将生成能力直接部署在本地设备上,数据处理全程在本地完成,敏感信息无需离开设备,具备多种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边缘AI的深度价值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为AI Coding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性质来看,国家政策强调AI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确保在推动创新和落地的过程中,有效防控数据风险与算法滥用,并且“大模型能力提升、算力与基础设施优化、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促进了AI Coding工具从技术研发走向企业研发流程

2025年09月04日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之一,我国大数据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

2025年09月04日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重塑数据中心生态,AI服务器电源成为支撑算力革命的基石。2023-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激增165%,而AI服务器机架功耗已从10kW飙升至120kW以上,单GPU功耗甚至逼近2kW。随着AI运算耗电比例的不断提高,AI服务器电源行业有望爆发。

2025年09月02日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125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227 亿美元。

2025年09月01日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6大领域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并从8个方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可见,政策将成为AI产业链的强心针,从上游算力到中游模型再到下游的AI应用有望迎来

2025年08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