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良率企稳,关注率下降,整体信用风险回落
从中报看,各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关注贷款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股份行不良率微升近乎持平,大行、城商行的不良关注类贷款均有明显的下降更为积极的因素在于,虽然风险资产指标的下降仍依赖高核销策略,但核销速度显著慢于2016年,更接近2015年的水平,也就是说,虽然不良资产生成仍处于高位,但高点已过。
图: 不良率稳中略降
参考观研天下相关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银行产业调查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二)经济周期性回暖为不良拐点的核心原因(上市公司角度)
商业银行的风险质量企稳与同期经济回暖、企业盈利能力好转密不可分。从非金融股上市公司中报可见一斑,上半年非金融上市公司净利润2400亿元,相较去年同期仅500亿元的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增长。
从结构上看,利润增量集中与上、中游行业,仅采掘便贡献了利润增量的45%,前四大行业(采掘、交运、化工、机械)贡献了利润增量的88%。具体来看,利润增长具备量大主线,1、供给侧改革,由于供给受限价格上涨实现的利润增长,代表:采掘、化工、钢铁、有色、建材,以上5个行业贡献利润增量的75.5%。2、政府主导的基建与房地产(去库存),代表:交通运输、房地产、建筑装饰,以上3个行业贡献利润增量的32%,两大主线贡献利润增量超100%,直接消费领域相关的行业整体上利润为负增长。
从经营现金流来看,大部分行业的经营现金流为负,整体由去年同期的1134亿降为-3904亿,主要贡献为房地产与建筑业,反映的是(政府主导的)基建、地产投资的旺盛。
我们选取了11家公布行业不良率数据的上市银行数据作为参考,分别为工行、建行、农行、浦发、招行、兴业、民生、中信、光大、平安、南京。数据为加权平均。
从总量上看,80%的不良贷款是由对公业务产生的,其中有60%是由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贡献。
从不良率数据上看,2017年上半年不良率较去年底下降了0.04%,主要原因为零售贷款不良率的下降(按揭占比提升)以及零售贷款占比的提升,多数对公行业的不良率仍在上升过程中。但可以看到不良率上行速度的明显变化。
批发零售业: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前几年亏损惨重的贸易部门获得了喘息,上市公司利润从3亿元暴涨至26亿,不良率也有了可观的下降。
制造业:包含子行业众多,覆盖上、中、下游产业,总体上看中游(原材料加工、机械装备、化工)产业占据主导,今年利润恢复情况较好,不良率虽有上行,但速度明显放缓,加之今年大概率核销节奏放缓,实际较去年同期是改善的。
采矿业:今年利润大幅恢复,由于传导的时滞,不良率仍小幅上行,增速较 2016年显著放缓。另外从上市公司口径上看今年的利润恢复也仅仅弥补了2015年同期的亏损,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并没有完成。
交运、建筑与地产:不良率整体下降,并处于低位。
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下游行业,住宿餐饮、农林牧渔、信息技术等不良率在低位仍较快的上行,并没有得到改善。
1、银行业资产质量的企稳有企业利润数据强劲反弹作为依据,真实可靠。且由于传导时滞(采矿业较为典型)后续改善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2、上市银行信贷结构仍在优化当中,占不良贷款贡献60%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的占比持续下降,替代的方向(1)零售,主要为按揭;(2)政府主导的(基建地产公用事业)相关行业:交运、公用事业、地产、建筑。主要方向为债务的“刚性兑付”部门——居民与政府。
3、供给侧改革对利润的修复对结构有显著的扭曲,现金流与利润有下游传输至上游(尤其产能没有被压制的国企部门),中上游与地产基建部门吞噬了所有利润增量,下游萎缩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质量上。当下游利润被侵蚀到一定程度,会反馈给上游产业(当基建等对冲手段跟不上时会以总需求下降的形式),目前尚未形成维持资产质量长期向好的逻辑。
4、零售贷款实际不良率低于对公贷款1.5-2个百分点,考虑贷款息差、不良贷款回收率等因素,银行信贷资产的零售化动力亦然充足。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