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互联网家装发展趋势迅猛 其带动上游产业链端变革

 导读:互联网家装发展趋势迅猛  其带动上游产业链端变革。回首过去两年时间,“互联网+”及“O2O”的概念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新的战略潮流发展方向,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互联网+”,重塑传统行业格局后,“互联网+”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

 

参考《中国互联家装行业竞争动态现状与市场商机分析报告



        回首过去两年时间,“互联网+”及“O2O”的概念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新的战略潮流发展方向,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进“互联网+”,重塑传统行业格局后,“互联网+”战略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家装行业,互联网家装顺势而起,夺得了行业内外不少眼球,同时也吸引了不少企业纷纷跨界布局。

        互联网家装发展趋势迅猛,不可逆转。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时间新创互联网家装品牌约有300家,20161-10月期间获得融资的企业就有22家,资本的关注度成为互联网家装迅速发展的润滑剂,除此之外,家装市场的蓝海也吸引了房地产企业、公装企业、商业巨头纷纷接踵而来,通过投资并购或战略合作等各种姿势游走在互联网家装行业,试图分得一杯羹。

        除上述外,近期家装行业上游产业供应链端也开始骚动,互联网家装概念打响后,家居建材企业在原有的经销商、代理商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渠道,也有一些建材品牌持重金入场,东鹏携手元禾控股、大卫参与家装eA轮融资;华耐家居和奥普联合投资后市场翻新领域魔居客数千万元;宜华生活投资有住构建“Y+生态”等。当然,也有不受互联网所吸引,频繁举行发布会的高调建材企业。

        家居建材品牌在受互联网抨击时,实际上对部分企业影响不大,比如定制品橱柜,其个性化设计属性较强,无法生产规模化;家具家电偏零售的行业,早已经在营销网络上进行电商渠道拓展,互联网家装所能够影响的更多的是拥有标准化产品属性的企业,比如木门、地砖、卫浴洁具等。

        从以上代表性上市公司近年营收情况可见,在上游产业房地产呈低迷态势下,大部分家具企业业绩仍一路飘红,大亚圣象因剥离包装和轮毂业务导致主营收入减少,原有业务如门、地板等装饰建材业仍成上升趋势。

        虽然企业没有将电商收入单独列出,但从其披露的报告中也可以找到“迎合市场规律”、“拥抱互联网变化”等字眼,除以上上市公司外,TATA木门董事长吴晨曦也曾公开发表言论,称TATA木门每年保持50%的增长,线上(电商渠道)每年以100%的速度在上升。

        建材家居营业额增长当然也避不开宏观因素控制,包括城镇化的推进,精装房数量的崛起;城市中小户型住房增多,大众对空间利用意识的加强;二胎政策影响等。以及消费升级促进用户对建材一线品牌意识增强,建材家居品牌自我造血能力也在加强。



        在财报中,以上几家上市公司均提到未来重点发力的几大方面:1)扩产能,互联网家装数量的扩张势必会带来厂商多元化渠道建设,厂商需要借助互联网家装新渠道扩大市场规模;2)搭建除传统渠道外电商营销网络建设,在传统地推的基础上创新互联网新元素,营销手段多变性;3)新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遵循市场规律,从厂家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上游供应链的变革也将带动下游服务链的发展,推动整个行业进步。从以上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报中可以发现,由于受互联网家装套餐低价影响,市场规律陷入混乱,为保证企业循环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为企业规模化生产做好铺垫。

        正颠覆家装行业的不是互联网,而是其毛利空间的压缩。相比较其他行业,家具的毛利相对是比较高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应该是将毛利控制在20%以内,但整个行业毛利率在30%-40%之间,企业在进行规模化拓展的同时,也需要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来实现。

        现阶段,行业内依然会出现一批建材品牌发声来塑造自身品牌影响力,对于那些受互联网影响利润压缩的经销商,企业更需要加强对经销体系的管控,积极做好向服务商的转变。慢火熬炖而非急功近利,除了给予经销商缓冲的时间,也要给企业平衡两者之间利益关系的时间。

        但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随着互联网家装城市扩张,销售数量或将远超出建材厂商预期,建材厂商在保证经销商的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也将会依靠自身品牌塑造以适当提高出货价格的方式来打入互联网家装市场,品牌造势成为建材行业新风向。另外,消费者对品牌的意识越加强烈,厂商对渠道铺设更为宽广,二三线建材品牌或将面临市场淘汰,当下需要做的除了在原有业务上加强服务意识,沉淀口碑外,还需要通过对地域性消费习惯的了解来进行产品创新,加强现有渠道的销售能力,成为地头蛇,与其在迷茫中抱怨,不如在徘徊中爆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3D打印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中国发展迅猛正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全球3D打印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中国发展迅猛正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人使用3D打印机制造所需物品,已逐渐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3D打印技术日益融入各种制造领域,全球3D打印市场将迎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球3D打印市场已突破219亿美元(约1588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在840亿至1450亿美元之间,

2025年08月12日
技术、需求及应用共驱下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快速扩张 行业龙头企业还未形成

技术、需求及应用共驱下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快速扩张 行业龙头企业还未形成

3D食品打印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可食用材料来制造个性化食品的新兴技术。这种技术将数字建模与食品加工相结合,能够实现传统烹饪难以完成的复杂造型和营养配比。它不仅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更在营养、安全以及形状多样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得益于技术突破、消费需求升级及行业应用的多元化拓展,全球3D食品打印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25年08月11日
高阶智驾推进 我国高精度地图行业迎重要发展机遇 市场头部效应明显

高阶智驾推进 我国高精度地图行业迎重要发展机遇 市场头部效应明显

高阶智驾加速推进以及国内政策逐步放宽下,我国高精度地图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2024年我国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已达50亿元,同比增长38.9%;预计2025年我国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增长至65亿元,同比增长30.0%。

2025年08月10日
政策技术共振 我国脑机接口进入由“实验室攻关”向“产业化落地”转型关键期

政策技术共振 我国脑机接口进入由“实验室攻关”向“产业化落地”转型关键期

脑机接口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当前,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加速壮大,正孕育颠覆性突破,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尤其是进入2025年以来,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术以其颠覆性的潜力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焦点。从科幻电影中的“意念控制”

2025年08月09日
我国智能算力租赁行业高速增长 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 价格竞争不断加剧

我国智能算力租赁行业高速增长 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 价格竞争不断加剧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然成为了一种关键的战略资源,从日常生活的智能应用,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变革,再到政府治理的高效推进,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算力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爆发,算力需求更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AI+办公软件需求快速释放 市场竞争格局多元 金山办公WPS Office处绝对领先地位

我国AI+办公软件需求快速释放 市场竞争格局多元 金山办公WPS Office处绝对领先地位

我国AI+办公软件行业已形成“头部引领、垂直深耕”的多元化竞争格局:金山办公、腾讯、科大讯飞等头部厂商通过技术堆叠实现全场景覆盖,而彩讯股份、福昕软件等垂直领域创新者聚焦单点突破,共同推动AI+办公从工具升级迈向以工作流为中心的智能体(Agent)生态重构。

2025年07月15日
数据量激增 企业级SSD行业蕴藏巨大发展潜力 国产处加速追赶期 PCIe将持续渗透

数据量激增 企业级SSD行业蕴藏巨大发展潜力 国产处加速追赶期 PCIe将持续渗透

随着数据量的大规模增长,企业级SSD需求将快速增多。根据数据,2024年国内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ZB,同比增长25%;预计2025年国内数据生产总量将突破50ZB。2021年我国企业级SSD市场容量达31EB,预计2028年我国企业级SSD市场容量将达119EB。

2025年07月15日
PLM软件行业前景广阔 政策助推国产份额提升 市场云端化趋势显著

PLM软件行业前景广阔 政策助推国产份额提升 市场云端化趋势显著

PLM属于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近年来全球工业软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PLM软件行业前景广阔。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在政策利好、国产替代需求旺盛、下游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需求爆发的推动下,显著增长。基于良好的工业软件发展环境,国产PLM软件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挤压海外头部企业市场空间。

2025年07月0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