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SCADA系统打通数据与工业物联网平台的二次元连接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工业物联网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工业物联网的实质在于全面互联。全面互联,首先要解决数据接入问题,即获取工业基层设备的信息。工业基层设备的信息可以从传感器和控制器中获取。其中,传感器一般用于信息无法直接获取的场合,大部分信息由控制器直接传入控制系统。 

        不同的控制器具有不同的软件、数据格式、硬件接口以及通信协议,运行在不同的工业控制网络当中。主要的工业控制网络包括传统控制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其中,现场总线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工业以太网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而无线网络则是设备通信渠道的重要的补充。 

工业控制网络主要分类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是基于计算机、通讯和控制技术发展起来的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它向下兼容主流的工业控制网络,实现对现场运行设备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向上对接各种通信协议,是解决底层设备与上层应用数据通讯最成熟的中间件技术。 

运营在 OT 网络下的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SCADA 中间件功能框图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广义的 SCADA 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控制中心、现场设备、通信传输网络。控制中心,是 SCADA 系统的中枢,包含多个工作站和支持网络功能的设备,具备下发控制命令、数据监控等功能。现场设备一般指独立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单元、远程坚实和控制过程设备,负责采集和控制过程设备的数据,并传输至控制中心,包括 RTU、PLC、 IED 等。通信传输网络是用于现场设备与控制中心之间通讯的链路,主要指工业控制网络。 

SCADA 系统架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从工业互联的角度出发,作为中间件,SCADA 具有两个核心功能。一,对下协议解析;二,对上协议对接。 

        协议解析,即将加载不同网络协议的现场设备中采集到的数据,重新定义并统一数据格式,使得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可以得到综合利用。 

        目前应用最广的工业控制网络是现场总线网络。现场总线产生于上世纪 70 年代,是全数字型、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讯网络,是对传统控制网络 CCS 和 DCS 的替代,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自律性和灵活性。 

        然而,由于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标注的时间较晚,在此之前各大厂商已经制定了各自的标准,使得现在现场总线通信标准多样化,装载不同协议的设备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当工厂为生产线配置了加载不同总线协议的生产设备后,建立一套 SCADA 系统的成本与难度将大大提高,甚至难以接受。

IEC66158 现场总线标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工业控制网络发展的基本趋势是逐渐趋向于开放性以及透明的通讯协议。

        随着应用需求的提高,现场总线的高成本、低速率以及难于互连、互通、互操作等问题将逐渐显露。将以太网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构成工业以太网搭建 SCADA 系统的网络基础,是未来的主流。 

典型工业以太网基本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SCADA 另一核心功能是协议对接,即将解析的数据再次重新定义,使之兼容上层网络的通信协议,并通过对应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向上传输中需对接协议的数量远高于向下数据采集过程。除了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还包括 IT 网、商业以太网等有线网,以及 Wi-Fi、 Zigbee,2G/3G/4G、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无线网络 WIA-PA、 WirelessHART、ISA100.11a 等无线网。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领域深入应用,未来 SCADA 还需对接 NB-IoT、5G、WIA-FA等通信协议。

上层无线通信协议一览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未来 SCADA 的通信传输网络呈现 IP 化与无线化的趋势,工业网关将成为其通信模块的基础。 

        现场总线正在并将会被以太网替代,工业内部有线连接将被具有以太网物理接口的网络主导,使基于以太网的 IP 技术由 IP 网络向 OT 网络延伸,实现信息网络的 IP 到底。 
无线技术作为补充,将逐步向工业领域渗透,呈现从信息采集到生产控制,从局部方案到全网方案的发展,用于信息的采集、非实时控制和工厂内部信息化。 

未来 SCADA 的通信传输网络呈现 IP 化与无线化的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产业链较为成熟和完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MCN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红人经济产业竞争加剧,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另一方面,红人供给稳定增长,创作内容趋向多元化。

2025年03月28日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近年来智能电网等概念深入之下全球智能计量行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智能电表安装是实现智能计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电表持续升级及渗透,智能电表成智能计量行业核心推动力。智能计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较分散。由于智能计量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是行业竞争焦点,预计具备产品优势的企业未来或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5年03月21日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而随着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同时、特斯拉、谷歌、宇树科技、智元、小米、优必选、华为、科大讯飞等多家知名企业均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随着游戏产业快速发展,以虚拟物品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游戏交易市场快速扩张,形成以游戏账号、装备、货币为核心的细分领域。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市场总规模达742.5亿元。从细分种类来看,2023年,游戏装备、货币、消耗品、账号、代练交易市场规模达248.7亿元、253.9亿元、190.1亿元、5.

2025年03月12日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全球运动相机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上升,为国产厂商们开启一座金矿。GoPro老玩家与大疆、影石等新玩家赛马竞速,并形成影石、大疆和GoPro三巨头。在新技术不断更新、市场规模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速赛远未到终点。未来,谁能在创新与性价比中找到最优解,谁就将定义运动相机行业的未来。

2025年03月11日
移动游戏已成为游戏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市场正步入以质量为核心精品化竞争时代

移动游戏已成为游戏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市场正步入以质量为核心精品化竞争时代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成功再创新高,并首次突破了3000亿大关。与此同时,游戏用户规模也达到了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点。

2025年03月10日
《黑神话:悟空》成功破圈 我国端游市场持续复苏 行业供给侧有望不断改善

《黑神话:悟空》成功破圈 我国端游市场持续复苏 行业供给侧有望不断改善

我国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连续4年实现上涨,主要得益于头部长青游戏的稳定表现以及多款跨端游戏在PC端同步发行,并且为行业迎来新用户潮。同时,《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上线,也让我国各大厂商看到端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的PC端游戏版号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我国端游供给侧将持续改善。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逐渐转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 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逐渐转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 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棋牌游戏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也随之增加,截至2024年,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9.74亿元。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中国手机棋牌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和用户数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成为游戏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2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