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优劣势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互联金融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市场商机分析报告


       一、优势
       (一)加速金融脱媒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主战场”放在了线上的金融交易平台上,资金的供需双方事先了直接对接,无需再去经过线下网点繁琐的手续与排队等,降低了交易成本,直接提高了投融资的效率。
       (二)商业模式的创新
       基于互联网技术形成的大量数据产生价值,云计算、神经网络等更使数据挖掘和分析成为可能,金融数据挖掘将会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必经之路。未来金融行业的价值将更多通过充分挖掘互联网客户数据资源,并开发、设计针对性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来创造和实现价值,从而实现“长尾效应”。
       (三)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高效的数据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企业与客户的资信情况,并通过数据有效组织、排序、检索和匹配,形成完备的数据库,建立企业自己的征信体系,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拓宽了融资渠道。
       (四)助推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倒逼传统金融业不断探索服务模式创新,间接推动金融业向注重客户体验、便捷高效、低成本、广覆盖的方向发展。
       二、劣势
       (一)有效信用信息获取困难
       互联网金融公司目前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各公司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完全依赖各公司自身的审核技术和策略,独立采集、分析,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正是信用信息交流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事后惩戒机制。而且借款人违约成本低导致的违约事项层出不迭,对行业的长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互联网金融以强大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这不得不要求公司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关注技术创新领域,否则可能就会遭到行业的淘汰。其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构成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比如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TCP/IP 协议的安全性较差,加之计算机病毒以及电脑黑客高手的攻击,都极易引起交易主体的资金损失。
       (三)行业缺乏明确的金融法律法规
       目前金融法律法规都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制定的,已不适应如今互联网时代下金融行业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资格认证、交易者有效信用信息、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等方面都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三、机会
       (一)全方位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点聚焦在大众群体,以“长尾”理论为著称。特别是以前通过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的金融平台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金融数据挖掘,既能设计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专业化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开拓新的潜在客户。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金融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大数据早已渗透到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中,企业从不断生成的交易数据中获取有关消费者、供应商等多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征信系统”。当然只有数据是不够的,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云计算的出现为有效解决大数据信息处理提供了可能,通过系统专业的筛选、提炼、统计、分析、应用,提高了信息的处理效率,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使数据商业价值。
       (三)投融资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央行不断地下调存款利率,大众对银行存款的兴趣逐渐丧失。而互联网金融突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能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便捷与交互服务,针对客户的需求反应灵敏度显著提高,并且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热度不断提升,大众可接受程度明显增强,互联网金融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四、威胁
       (一)发展风险凸显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诸多问题有待破解,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目前的征信体系尚不具备完善的系统及监管和法律约束的相对薄弱,互联网金融平台上比较容易产生非法集资、诈骗、行贿、洗钱、博彩等违法 违规行为。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收益风险提示不足,误导客户,案件防控问题突出。这些都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
       (二)竞争加剧
       首先,与传统金融线下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有着明显的成本优势,互联网技术使金融业务成本大大降低,并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蓝海市场,带来了新的竞争机会,也必然让未来竞争变得复杂。其次,面对高利润率回报的巨大“蛋糕”,大批的互联网公司诞生、蜂拥而至,并携带自身的数据信息积累和挖掘等优势向证券行业渗透,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
       (三)消费者保护不足
       在利用互联网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时,配套法规的缺乏容易导致交易主体间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个人信息泄露及资金安全等突出问题。而且,电子货币发行商制定诸多“霸王条款”,快捷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无卡支付新技术也存在欺诈隐患。一旦出现问题都将严重影响消费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转载请注明出处。(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赛道——我国量子计算行业产业化落地将按下“加速键”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赛道——我国量子计算行业产业化落地将按下“加速键”

随着全球量子竞赛白热化与外部技术封锁加剧,量子计算已从前沿探索步入以“自主可控”和“应用落地”为核心的产业深水区。在“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指引下,中国量子计算行业正面临从实验室技术指标竞赛,迈向市场价值验证的关键转折点,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刻不容缓。

2025年11月12日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当下,在AI技术迭代与人口结构变革的双重浪潮下,情感陪伴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当独居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诉说孤独,当职场青年在深夜向AI倾诉压力,当儿童与虚拟伙伴分享成长烦恼——“人类专属”的情感陪伴,正悄然走向“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在这场变革中,AI情感陪伴行业逐渐兴起,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焦点。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扩张,企业对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日益重视,ERP软件市场需求强劲,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2016-2024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从49.77万套增长至127.68万套,预计2025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将增长至139.48万套,同比增长9.2%。

2025年10月28日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作为“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与“工业的眼睛”,是保障国民经济各行业质量、安全与创新的核心技术支撑。当前,在产业升级、法规趋严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10月25日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随着量子科技被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量子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量子计算硬件产业在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策资金支持下快速崛起。行业呈现出“国家队”、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同台竞技的活跃生态,并在超导、光量子、离子阱三大技术路径上并行发展,正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竞逐。

2025年10月15日
量子精密测量行业正向高价值领域渗透 量子重力测量具备增长潜力 国产突围加速

量子精密测量行业正向高价值领域渗透 量子重力测量具备增长潜力 国产突围加速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目前已在能源探测、脑成像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量子精密测量将加速渗透至国防安全、精准医疗、航空航天等高价值领域。预计到2035年,全球量子精密测量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44.97 亿美元,其中下游应用规模或将达到 17.99 亿美元。

2025年10月10日
下游市场需求释放及产能格局重塑 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下游市场需求释放及产能格局重塑 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半导体按照历史进程可分为以硅基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以砷化镓、磷化铟等化合物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和以碳化硅、氮化镓等化合物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与第一代半导体由单一元素组成不同,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两种或以上元素组成,统称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性能决定应用场景,化合物半导体广泛适用于高电压、高功率、高频率等领域。

2025年10月06日
电竞庞大用户基础和强大变现能力释放电竞电脑行业活力 市场强者恒强格局明显

电竞庞大用户基础和强大变现能力释放电竞电脑行业活力 市场强者恒强格局明显

电竞用户规模庞大且变现能力强大,赋能电竞电脑行业。2024 年我国电竞产业在剔除电竞游戏产品后,营业收入达到275.68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288.09 亿元,同比增长4.5%。

2025年10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