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从“互联网1.0”到“互联网+”

   导读:从“互联网1.0”到“互联网+”,未来成为历史,悲观变成贪婪。从理论准备、技术竞争、统一标准、乱象丛生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日的“互联网+”,7年之痒,7年一个新版本。当对互联网的悲观论一直占据主流媒体的时候,互联网不会倒下。当所有人都不再担心互联网会崩溃,充满无限诱惑的时候,危机就要来了。“互联网+”,但愿后面加的不是危机。  

   中国移动互联市场专项分析与发展方向分析报告(2014-2019)

  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人们从来没有这样乐观过。在1994年之前,看衰的远多于看好的。甚至在21世纪初几年,互联网即将崩溃的说法也甚嚣尘上。互联网总是在:STEP1——面临重大挑战,STEP2——提出解决方案,STEP3——新环境下解决方案又成为新问题,STEP4跳转到STEP2。挑战导致方案,方案成为问题,未来成为历史,已经N个循环了。这次,以“互联网+”为代表,乐观派占据压倒性优势。
  第一个是理论准备阶段(1960年代),探讨的是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不同于电话网(集中方式)的、能够抗大规模核打击的数据通信网络。1960年代初,PaulBaran等人发表多篇论文,革命性地提出了包交换技术,认为理论上可以分布式组网,把原始消息分解为多个小信息包,各自去寻路,然后在接收端汇聚起来,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但当时通信占主流的是基于TDM技术的电信业,其所拥有的强大商业利益和政治影响力,以及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发展初期等原因,直接导致当时一些大牌计算机公司和电信公司,几乎都一致质疑包交换技术,认为没有它“未来”。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界为后来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产业界主流观点认为没必要、不成熟或不可能,导致互联网的未来只停留在纸面上。前1.0时代的互联网,正在做理论和技术准备,存在少数人的脑海中。
  实验探索阶段(1969年~1993年)。光有建立互联网的理论不够,还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组建互联网的可行性,以证明在现实中是有“未来”的。1969年阿帕网的诞生表明从工程技术上讲,组建基于包交换技术的网络用于计算机通信是完全可行的。1983年TCP/IP技术的方式规模成功应用表明,业界已经找到了这样的一种分布式、大规模和异构组网的技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有两个,一是证明包括TCP/IP在内的各种包交换技术,在工程上是完全可行的。二是电信业支持的X.25和ATM等技术,与以计算机业为主体支持的TCP/IP技术,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技术竞赛。1.0时代的互联网,已有多种技术和工程实现,但各个门派的技术还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胜负难料。
  一统江湖时期(1994年~2001年)。这一时期随着TCP/IP找到了WWW技术这样的“杀手级”应用,美国政府鼓励商用,以及随后资本的大规模介入,TCP/IP技术战胜X.25、FR和ATM等技术,成为唯一的大赢家,一统网络江湖。这一时期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统一后如何建设一个互联网新世界的问题,关于互联网“未来”的主要矛盾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2.0时代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路线归一TCP/IP,搜索等各种WWW应用如雨后春笋,固定宽带大发展,期待用IPv6替代IPv4。同时,崩溃论也甚嚣尘上,电信业还在用软交换和NGN等技术做最后一搏。
  乱象丛生阶段(2001年~2008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互联网3.0时代的开始。互联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尤其是应用目的从教育科研的公益转向盈利为目的的商业,用户群体从自律的科研人员转向普通大众,应用环境从数据为主走向话音和视频,接入方式从固定走向移动,终端从计算机转向手机和电视,互联网从资源、网络到应用,从管理、安全到政策等,都面临着诸多相互关联的关键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IPv6是在互联网还没有商用、安全问题还不突出的互联网2.0时代设计的,探索新环境下互联网的未来成为必然,“未来互联网”的说法在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以区别于2.0时代“下一代互联网”的说法。互联网的3.0时代,突然的大繁荣伴随着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各方疲于应付,重大技术创新处于蛰伏期,崩溃论依然有不小市场,电信业试图以“三网融合”的说法破局和遮羞。
  移动互联网时代(2008年~2015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标志着4.0时代的开始,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开始从固定走向移动,终端从PC走向智能手机,应用模式从WEB走向App,服务方式从服务器走向云计算,应用从消费娱乐走向金融、生产等。4.0时代的互联网,一切皆移动,万物皆互联,乐观情绪日益高涨,互联网崩溃论几乎消失了,电信业高呼“去电信化”。
  实体经济时代(2015年~)。互联网已经完成了移动化,网民红利消失,广义信息产业(媒体、通信等)改造完成,于是开始进入实体经济了。“互联网+”突然流行了,5.0时代的互联网无处不在了。互联网企业的说法,互联网行业的说法,将在这时消失。
  未来成为历史,悲观变成贪婪。从理论准备、技术竞争、统一标准、乱象丛生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今日的“互联网+”,7年之痒,7年一个新版本。当对互联网的悲观论一直占据主流媒体的时候,互联网不会倒下。当所有人都不再担心互联网会崩溃,充满无限诱惑的时候,危机就要来了。“互联网+”,但愿后面加的不是危机。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智能终端升级、互联网应用容量膨胀、记录生活方式多样化(如图片、视频),推动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全球将产生 213.6 ZB数据,到 2029 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 527.5 ZB,NAS潜在市场空间大。预计2034 年全球 NAS市场规模将达到 1364 亿美元,2024-2034 CAG

2025年09月14日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近年来,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2020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超 11 亿台,预计 2025 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将增长至 26 亿台,2020-2025年CAGR 为 18.4%。

2025年09月09日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当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语言大模型依靠远程服务器模式,虽然能轻松应对大规模模型训练、高分辨率图像合成等复杂需求,但到企业级应用或更复杂的场景中,云端模式的短板就逐渐显现。而边缘AI将生成能力直接部署在本地设备上,数据处理全程在本地完成,敏感信息无需离开设备,具备多种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边缘AI的深度价值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为AI Coding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性质来看,国家政策强调AI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确保在推动创新和落地的过程中,有效防控数据风险与算法滥用,并且“大模型能力提升、算力与基础设施优化、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促进了AI Coding工具从技术研发走向企业研发流程

2025年09月04日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之一,我国大数据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

2025年09月04日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重塑数据中心生态,AI服务器电源成为支撑算力革命的基石。2023-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激增165%,而AI服务器机架功耗已从10kW飙升至120kW以上,单GPU功耗甚至逼近2kW。随着AI运算耗电比例的不断提高,AI服务器电源行业有望爆发。

2025年09月02日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125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227 亿美元。

2025年09月01日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6大领域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并从8个方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可见,政策将成为AI产业链的强心针,从上游算力到中游模型再到下游的AI应用有望迎来

2025年08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