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伪人工智能”满天飞 智慧家庭能让它落地吗?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运营态势及十三五发展态势预测报告


  从AlphaGo到Master,人工智能(AI)再次被推上了科技界的风口浪尖。在人工智能成为全球IT巨头最新角斗场的今天,家电行业也掀起了人工智能的热潮,几乎所有的家电厂商都立足“SmartHome”,将人工智能和智慧家庭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厂商的蜂拥并不代表产业已经成熟,在人工智能这条路上,家电厂商仍在摸索中前行。尽管初期人工智能家电的用户体验很难做到完美,但通过不断的更新迭代,2017年人工智能在家庭中的应用有望走向爆发的临界点。


  
搭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在日前举办的CES2017上,智能家电和AI的结合几乎成为家电厂商的标配,无论是长虹的BrainControlTV、TCL的AixperienceTV,还是海尔的Smartliving、三星SmartHub,都让“SmartHome”成为家电厂商的最大亮点之一,人工智能开始与全线家电、家居产品融合。不仅如此,人工智能也开始向服务方面渗透,如亚马逊此前推出的AmazonML,以及谷歌推出的RankBrain搜索算法等。这些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智能语音操控、智能语音语义识别等功能的家电产品和服务,似乎预示着家电业人工智能时代真的到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科技巨头都在发力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比如Facebook的智能管家Jarvis,可以控制电灯、烤吐司、播放歌曲;谷歌的TensorFlow则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视觉领域、机器人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微软的智能对话系统小冰也在向操作系统演化。此外,百度发布了度秘的升级版DuerOS,阿里的YunOS则致力于操作系统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家电产品也开始应用人工智能系统,例如TCL发布的“AIxperience”人工智能产品,搭建了基于电视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让电视具备认知、交流、规划以及全局控制能力,让电视在不断学习中变成一个极具性格的内容平台,为用户提供足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资源推荐。小米电视4系列新品全面预置PatchWall人工智能系统,引入小米电视自建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体系中,把影视内容做出分类。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雷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如果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家电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刚性需求,那么就是有意义的。从技术来看,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很多厂商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都是有储备的,尤其是图像处理、语音操控等方面积累较多,但是研发适配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难度较大,厂商要做的就是将技术和产品落地。”

 

  “伪人工智能”争议不断

 

  从芯片到互联网几乎全球所有行业巨头正把发展重心转向人工智能。据艾瑞咨询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190亿元,年复合增速约19.7%;同期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91亿元,年复合增速超50%。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方面,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机器学习等AI技术的价值被挖掘;另一方面,机器人、智能家居等市场应用可行性却争议不断。

 

  在智慧家庭领域,大部分智能设备仍处于“伪智能”阶段,很多产品仅通过WiFi通信模块提供了基础的联网控制,而且在较为嘈杂的环境下,许多基于语音识别功能的人工智能功能都难以实现,更无法通过计算机算法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AI和智慧家庭产业链进行紧密结合,其实难度非常大。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积累和计算机技术进步。随着智能终端保有量的不断积累及由此带来的数据量逐步增大,以及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神经计算等学科的进步,人工智能肯定是一年比一年成熟。把人工智能引入智慧家庭是用户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初期的产品用户体验很难做到完美,但通过不断迭代,最后肯定会成为用户首选的标配。

 

  产业即将步入爆发临界点

 

  随着智能终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升级,智慧家庭产业被视为下一个“蓝海”,人工智能相对应用较广的语音识别、语音分析、图像识别等基础技术,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标准配置,这使得2017年人工智能与智慧家庭的结合将步入爆发的临界点。

 

  在我国家电企业中,长虹、创维、海尔等都在积极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家庭产业,其中长虹通过开放式的物联网平台,将人工智能技术、安防系统、智能服务、能源管理、CHiQ电视、空调、冰箱等终端产品等融入真实的小区及家庭环境,带来全新的“产品+服务”体验;创维展现了以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TCL则基于用户对不同内容的需求,通过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对用户喜好进行筛选和判断,从而做出精准的内容推送。

 

  而这些只是目前智慧家庭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初级阶段,未来,当AI与物联网实现协同工作,包括如可穿戴设备和连接型家用配置设备,AI将成为推动智慧家庭落地的重要引擎。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语音控制是人工智能的标准配置,未来人工智能还将扩展到更多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的可靠性,现在其他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人工智能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未来通过家庭的路由器,人工智能可以把整个智能家居产品连接起来,这是TCL和很多同业努力的一个方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在线旅游平台(OTA)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元 交通住宿为主要营收 同程用户数稳居第一

在线旅游平台(OTA)交易规模已超万亿元 交通住宿为主要营收 同程用户数稳居第一

结构上,交通、住宿为在线旅游平台营收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体来看,2023年我国在线交通交易规模达7753亿元,占比70%;在线住宿交易规模达2568亿元,占比23%;在线度假交易规模达792亿元,占比7%。

2024年11月18日
运动相机行业规模扩大且中国市场增长快于全球 市场竞争格局或将改变

运动相机行业规模扩大且中国市场增长快于全球 市场竞争格局或将改变

随着全球户外运动爱好者人数持续上升和短视频用户规模扩大,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和出货量持续上升,预计到2027年将分别达到513.5亿元和6907.3万台。

2024年11月18日
数据产量快增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迅速发展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数据产量快增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迅速发展 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

近年来,随着数据产量不断增长和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我国分布式存储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年有望突破200亿元。同时,分布式文件存储优势地位逐渐凸显,市场规模占比逐年递增,2023年达到44.82%。

2024年11月14日
我国CAE软件行业分析:渗透率较低 增长空间广阔 国产化率有望不断提升

我国CAE软件行业分析:渗透率较低 增长空间广阔 国产化率有望不断提升

外企处于我国CAE 软件头部地位。2022 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三分别为Ansys(17%)、西门子(15%)和达索系统(8%),均为国外厂商。

2024年11月07日
我国电子竞技行业收入及用户规模恢复增长 新旧资本加速更新迭代

我国电子竞技行业收入及用户规模恢复增长 新旧资本加速更新迭代

不过,整体从市场来看,进入2024年,我国电子竞技市场恢复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我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为120.27亿元,同比增长4.43%,扭转此前连续两年同比下降趋势。从结构来看,我国电子竞技行业主要收入来源为电竞游戏直播收入,占比达79.45%;赛事、俱乐部和其他收入分别占比8.86%、7.35%

2024年11月06日
全球在线语言学习APP行业分析:下载量及收入稳定增加 市场竞争激烈

全球在线语言学习APP行业分析:下载量及收入稳定增加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移动信息化的浪潮的兴起和成熟,在线语言学习APP行业快速发展,收入规模及下载量稳定上升趋势。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在线语言学习APP行业收入达10.87亿美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36.43%;在线语言学习APP下载量为2.31亿次。

2024年11月04日
政策推动叠加技术进步 我国智能工厂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汽车等领域渗透率较高

政策推动叠加技术进步 我国智能工厂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汽车等领域渗透率较高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省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最多,超20家,湖北、山东、安徽、广东、福建、湖南、浙江、上海、重庆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均超10家。

2024年11月04日
供需发力+政策渐松 我国游戏游艺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供需发力+政策渐松 我国游戏游艺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为游戏游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消费基础。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04元,10年CAGR为7.5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4%,较2022年提升0.78%。

2024年10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