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2016年中国通信网络物理连接及保护设备市场规模分析

   导读:2011-2016年中国通信网络物理连接及保护设备市场规模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网络物理连接与保护设备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到 2016 年将达到 234.90 亿元。

  相关报告《2016-2022年中国通信设备产业现状调查及十三五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网络物理连接与保护设备市场规模将保持增长态势,到 2016 年将达到 234.90 亿元。

  2015年10月中国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产量为4,036,755.51对千米,同比下降0.44%。2015年1-10月止累计中国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产量38,772,674.89对千米,同比下降1.59%。

20151-10月全国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产量分省市统计表

地区

10(对千米)

1-10月止累计(对千米)

10月同比增长(%

1-10月累计同比增长(%

全国

4,036,755.51

38,772,674.89

-0.44

-1.59

北京

14,653.00

93,876.00

-41.37

10.23

天津

19,145.49

211,902.22

-17.02

-25.9

河北

16,008.00

161,932.00

-44.39

-41.17

山西

-

-

-

-

内蒙古

-

-

-

-

辽宁

20,331.00

554,851.00

-67.24

-16.9

吉林

6,084.00

54,016.00

17

13.53

黑龙江

-

-

-

-

上海

20,520.75

205,096.85

11.11

-2.87

江苏

1,358,561.51

13,044,297.81

4.67

2.96

浙江

1,049,580.58

10,124,078.55

1.19

2.96

安徽

207,589.00

1,990,016.00

-13.21

-0.94

福建

1,932.00

19,315.00

-7.43

22.71

江西

184,504.80

1,490,563.90

37.94

0.31

山东

31,653.41

394,389.27

-12.73

-14.57

河南

207,909.00

1,782,906.00

14.34

6.28

湖北

174,903.19

1,343,815.08

35.67

24.18

湖南

66,931.40

513,003.20

16.81

34.72

广东

574,175.27

6,010,538.32

-12.97

-15.19

广西

3,230.00

62,512.00

13.97

18.73

海南

-

-

-

-

重庆

-

-

-

-

四川

76,577.11

686,578.69

-32.47

-33.56

贵州

-

-

-

-

云南

-

-

-

-

西藏

-

-

-

-

陕西

2,353.00

28,169.00

78.26

9.12

甘肃

54

385

315.38

30.07

青海

-

-

-

-

宁夏

59

433

18

17.03

新疆

-

-

-

-

  3.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在新闻出版总署进行的阅读调查中,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阅读网络新媒体的人数则以3O% 的速度在增长,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人群表现尤为明显,他们正是出版物市场未来消费的最大主力。再比如说,过去人们读书、看报的时间,现在已经大量转移到网络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了新媒体已经被读者、观众和听众所接受,人们的阅读学习习惯已经发生很大的转变。

  据统计:2007年教育行业网络设备的市场规模达到19.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0.61%,2008年以来随着教育行业对现有网络不断进行更新与完善,以及行业产品品种、销售价格的变动,我国教育行业网络设备的市场规模变动较为明显,到2014年底我国教育行业网络设备的市场规模达到33.7亿元。

  4.政策面对新媒体的重视

  2006 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四部分“新闻事业”中有关于办好新闻网站和发展新兴传播载体的阐述。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首设“网络新闻作品奖”,网络新闻作品第一次被纳入这一中国政府奖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QLY)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下游应用多点开花 冷链智能控制及监测记录行业高增 精创电气为细分领域龙头

下游应用多点开花 冷链智能控制及监测记录行业高增 精创电气为细分领域龙头

近年来,冷链智能控制及监测记录行业在多个领域加速渗透。在疫苗运输领域,冷链智能控制及监测记录可实现2-8℃精密控温,如辉瑞新冠疫苗采用Thermo Fisher的实时监测设备,超温立即销毁;生物样本运输领域,液氮罐配备无线传感器,监测液位和温度;社区团购领域,预冷+蓄冷箱技术实现"最后一公里"无源保温6小时,盒马鲜生使

2025年11月22日
构筑AI世界的“智能基石”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向综合竞争力加速演进

构筑AI世界的“智能基石”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向综合竞争力加速演进

当前,全球数据标注市场呈现出二元格局:欧美国家凭借技术生态与自动化工具,掌控产业链上游与高端环节;而亚太地区则依托人口红利,成为全球标注外包的主力军。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数据标注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在国家级战略与七大标注基地的规划引领下,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如自动驾驶超千万公里的数据需求),驱动产业从依赖“人海

2025年11月18日
政策、技术与需求三重驱动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 行业全链条自主可控已初步形成

政策、技术与需求三重驱动 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提速 行业全链条自主可控已初步形成

卫星互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获得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国务院、工信部等国家部门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与鼓励政策,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政策支撑。如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计划针对低轨卫星通信应用适时开展商用试验,实现全球范围内宽带

2025年11月18日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赛道——我国量子计算行业产业化落地将按下“加速键”

“十五五”规划的核心赛道——我国量子计算行业产业化落地将按下“加速键”

随着全球量子竞赛白热化与外部技术封锁加剧,量子计算已从前沿探索步入以“自主可控”和“应用落地”为核心的产业深水区。在“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指引下,中国量子计算行业正面临从实验室技术指标竞赛,迈向市场价值验证的关键转折点,全产业链的协同突破刻不容缓。

2025年11月12日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当下,在AI技术迭代与人口结构变革的双重浪潮下,情感陪伴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当独居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诉说孤独,当职场青年在深夜向AI倾诉压力,当儿童与虚拟伙伴分享成长烦恼——“人类专属”的情感陪伴,正悄然走向“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在这场变革中,AI情感陪伴行业逐渐兴起,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焦点。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扩张,企业对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日益重视,ERP软件市场需求强劲,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2016-2024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从49.77万套增长至127.68万套,预计2025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将增长至139.48万套,同比增长9.2%。

2025年10月28日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作为“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与“工业的眼睛”,是保障国民经济各行业质量、安全与创新的核心技术支撑。当前,在产业升级、法规趋严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10月25日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随着量子科技被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量子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量子计算硬件产业在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策资金支持下快速崛起。行业呈现出“国家队”、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同台竞技的活跃生态,并在超导、光量子、离子阱三大技术路径上并行发展,正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竞逐。

2025年10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