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银行业信息化现状及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我国银行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网上银行行业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经过20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信息化运作体系,完成了银行业传统业务流程化信息改造,实现了我国商业银行向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银行的过渡
主要表现包括:
1)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
2)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利推进和应用为标志,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重要手段;
3)实现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持续金融服务创新,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实时清算网络,充分顺应了移动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大力发展了自助银行、电话银行、客户服务中心、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
4)实现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在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驱动下,银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日趋完善,银行机构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银行信息基础设施体系,银行业信息化所起到的作用也从简单的业务支持变为银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业务创新及发展的主要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出现,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交易更为简单和高效,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2)信息技术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以客户为角度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技术拓宽了银行服务渠道。随着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由ATM、POS等自助设备组成的自助服务渠道和“电话银行”以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银行服务的限制,延伸了银行的服务,提高了银行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4)信息技术促进了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化。银行可以根据授信客户信用评级、产品的风险度、担保方式、定价模式等来判断风险级别;可以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对信贷业务相关数据进行多维分析,结合金融数据模型,为授信决策提供支持,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5)信息技术推动银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同时数据集中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收集完善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各种金融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逐步建立以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为代表的决策支持平台,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