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导读: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 80 年代末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整体市场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 IT 服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参考《2017-2022年中国电子政务产业竞争现状及十三五市场竞争态势报告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 80 年代末期,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电子政务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整体市场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 IT 服务。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最基本的部分,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建设往往是最开始进行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内容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公共服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自 2014 年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多个文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66 号),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深化应用提升支撑保障政府决策和管理水平两大角度提出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也必将对“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15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发〔2015〕5 号),提出“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月,发布《关于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行为改进行政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发〔2015〕6 号),提出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积极推行网上集中预受理和预审查,创造条件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实现网上受理、审批、公示、查询、投诉等,这些要求为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优势提供良好契机。此外,在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国务院办公厅还出台了《关于加强政府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4〕57 号),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党政机关网站安全管理的通知》(中网办发文〔2014〕1号)等文件,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提供政策指导。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闻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扩大公众参与,促进政府有效施政。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发展也同样有了更强的组织保障。

         在“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如何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构建适应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成为“十三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政府强调以高度开放的姿态应对社会需求,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分配过程中实现透明与开放,积极鼓励社会、市场以及公民个人参与公共管理的全过程。智慧政府主张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为公民提供方便、个性化的服务。推行电子政务,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为电子政务提供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国家把推进信息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联系,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的“领头羊”的角色。

         政府的职能定位直接决定了电子政务实施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中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渐成为主导,推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聚焦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未来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公共服务等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以政府的服务质量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政府内部工作效率以及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因此,构建“管理服务型”电子政务为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方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YS)。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竞争加剧 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 创作内容多元化 “AI+”将成重点

我国红人经济产业链较为成熟和完整,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MCN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一方面,红人经济产业竞争加剧,MCN机构出海寻求新流量;另一方面,红人供给稳定增长,创作内容趋向多元化。

2025年03月28日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全球智能计量行业正扩容 智能电表为核心推动力 市场将向产品优势突出企业倾斜

近年来智能电网等概念深入之下全球智能计量行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智能电表安装是实现智能计量的重要环节,随着智能电表持续升级及渗透,智能电表成智能计量行业核心推动力。智能计量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行业较分散。由于智能计量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是行业竞争焦点,预计具备产品优势的企业未来或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2025年03月21日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我国具身智能行业迎来投资热潮 科技巨头、车企纷纷入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这是具身智能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而随着具身智能在资本圈突然爆火,吸引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涌入。同时、特斯拉、谷歌、宇树科技、智元、小米、优必选、华为、科大讯飞等多家知名企业均在具身智能领域积极布

2025年03月13日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我国游戏交易行业分析: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交易猫等平台保障规则逐渐完善

随着游戏产业快速发展,以虚拟物品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游戏交易市场快速扩张,形成以游戏账号、装备、货币为核心的细分领域。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虚拟物品(游戏)交易市场总规模达742.5亿元。从细分种类来看,2023年,游戏装备、货币、消耗品、账号、代练交易市场规模达248.7亿元、253.9亿元、190.1亿元、5.

2025年03月12日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新老玩家竞速!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创新与性价比成未来发展焦点

全球运动相机行业市场规模及出货量持续上升,为国产厂商们开启一座金矿。GoPro老玩家与大疆、影石等新玩家赛马竞速,并形成影石、大疆和GoPro三巨头。在新技术不断更新、市场规模扩容的背景下,我国运动相机行业竞速赛远未到终点。未来,谁能在创新与性价比中找到最优解,谁就将定义运动相机行业的未来。

2025年03月11日
移动游戏已成为游戏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市场正步入以质量为核心精品化竞争时代

移动游戏已成为游戏行业最大细分市场 市场正步入以质量为核心精品化竞争时代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成功再创新高,并首次突破了3000亿大关。与此同时,游戏用户规模也达到了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同样创下了历史新高点。

2025年03月10日
《黑神话:悟空》成功破圈 我国端游市场持续复苏 行业供给侧有望不断改善

《黑神话:悟空》成功破圈 我国端游市场持续复苏 行业供给侧有望不断改善

我国客户端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连续4年实现上涨,主要得益于头部长青游戏的稳定表现以及多款跨端游戏在PC端同步发行,并且为行业迎来新用户潮。同时,《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上线,也让我国各大厂商看到端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的PC端游戏版号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我国端游供给侧将持续改善。

2025年03月03日
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逐渐转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 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逐渐转向高质量、精品化发展 市场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棋牌游戏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也随之增加,截至2024年,我国手机棋牌游戏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59.74亿元。根据市场调研数据,中国手机棋牌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和用户数量均实现了显著增长,成为游戏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2月2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