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后经演进发展出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等优势等理论,对国际贸易的产生机理和结构的优化升级有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国际贸易行业发展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一是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即一国应集中生产其拥有比较优势较大的商品(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便宜的商品),进口其比较优势较小(含有较大比例生产要素昂贵的商品),比如资本密集型国家出口复杂程度高的产品,劳动密集型国家出口复杂程度低的产品。著名经济学家李嘉图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由于一国的资源是有限,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因而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中存在替代问题,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必然要以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产量作为替代,通过贸易既节省了资源,又使贸易的双方都能获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希歇尔 1919 年指出:比较优势的产生是基于两国生产要素禀赋程度不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不同。
二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技术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生产、消费、出口新制造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产品成熟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比较优势转为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产品也从技术密集型转为资本密集型,其他发达国家开始模仿产品,享有比较优势,与创新国一同竞争发展中国家市场;在产品成熟阶段,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消失,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成本,占领创新国甚至是其他发达国家市场,成为净出口国。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