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须尽快完善预付卡运营制度才能跟上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

中国报告网讯:

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年度综合报告2006

中国电子支付市场预测2006-2010

      文章导读: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预付卡,一种是企业自行发行,只能在自己体系内使用的专用预付卡;另一种就是具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的通用预付卡。其中,通用预付卡又存在四类发行主体:商业流通企业发行的半开放式通用预付卡、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半开放式通用预付卡、地方政府主导发行的市民卡、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发行的开放式通用预付卡。

      相对于场面火爆的互联网支付,预付卡支付市场似乎有些暗淡。然而从央行下发的19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看来,七成获牌企业都集中在预付卡业务上。预付卡的发放除了能够减少企业现金使用、刺激消费,更大程度上还为不少发卡企业带来了“未来的钱”。这些没有卖出商品而给商家带来的滚滚财源,让不少企业对预付卡业务欲罢不能。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预付卡发卡量的增多,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多时能达到实际营业额的1/3,相当于向消费者贷了多笔“免息贷款”。而且多数发卡企业发售卡片后不能退卡,产生了很多“沉淀”资金。商务部于2011年对部分地区300多家商业企业的一项调研数据测算,2010年中国商业预付卡销售规模为14203.33亿元(不含校园卡、游戏点卡、加油卡和通讯充值卡等),消费规模达到10399.58亿元。

      经多年发展,预付卡行业已初步形成卡片发行、卡片受理、交易转接及其他业务组成的行业产业链。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预付卡,一种是企业自行发行,只能在自己体系内使用的专用预付卡;另一种就是具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发放的通用预付卡。其中,通用预付卡又存在四类发行主体:商业流通企业发行的半开放式通用预付卡、第三方机构发行的半开放式通用预付卡、地方政府主导发行的市民卡、融机构或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发行的开放式通用预付卡。
全国范围来看,半开放式预付卡市场发展地区性差异明显。北京、上海等地起步早,参与者众多,竞争也最激烈,在当地也已形成了个别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例如上海的“联华”、“斯玛特”,北京的“资和信”。联华OK和资和信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9.6%和13.8%。

      不过,预付卡起步较早的区域,企业同质化竞争也较严重。以预付卡企业盈利的渠道之中收取特约商户的手续费问题举例,银联卡向大型超市收取的手续费一般为千分之三,商场是千分之九,餐饮企业则为1.8%。由于预付卡更利于拉动特约商户的销售,本来收取的手续费应该较银联卡高一些,但在目前十余家预付卡企业的竞争格局下,手续费越降越低,已经与银联卡的收取标准趋于相同,甚至如果某一类预付卡在超市的年结算额达不到3000万元,则所有的结算资金都没有手续费。

      在全国其他地区的半开放式预付卡市场则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尚不明确,发卡企业在业务进行的不同环节得不到相应的资源辅助,因此拓荒者者为了迅速占领市场必须自建处理系统、自营发卡渠道等。这些区域的预付卡应用领域也更依赖于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根据不同业态的利润率,商户返佣比例大致可以分为:商超百货0.1%-2%;餐饮娱乐5%-20%;生活服务1%-5%;休闲健身8%-10%;美容美发8%-20%。大型超市、商场百货是中国用户使用预付卡的主要场景,分别占比59.5%和15.7%。此外,网络购物是仅次于前两者的第三大消费场景,占比达到12.8%。便利店、餐饮娱乐场所、酒店旅行、健身也是用户频繁使用预付卡的重要场景。合理的市场布局将分散预付卡企业的运营风险,也能减小因其他强势机构进入所造成的冲击。

      观研天下金融行业研究小组认为,未来几年我国预付卡市场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多用途卡的增长速度将明显超过单用途卡,监管政策的出台不会对行业造成普遍预期的巨大影响。相反,已获牌照的发卡企业将会因为竞争对手的牌照和地域限制而加速扩张,同时,由于盈利模式的限制,发卡企业将加大发卡力度以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另外,二三线城市将成为发卡企业未来市场拓展的主要方向。

      在业务发展策略选择上,多种支付形式的融合为预付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创新机会。在央行支付牌照的陆续发放当中,适时进入并占领市场,是预付卡企业拓展线上支付市场的重要时机。此外,预付卡企业的合作对象以本地实体商户为主,卡片主要以实体卡片的形式发售。因此,地域性将成为预付卡企业进行全国性业务扩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观研天下金融行业研究小组建议,全国性的预付卡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广铺网点的形式发展全国市场业务。而为了快速获得对当地市场的地区资源,取得市场占有率,对当地预付卡企业的并购将成为其另一重要选择;地方性预付卡企业则可以结合当地市场特点,维持地方特色,保持其地方性的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地方市场的绝对占有。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近年来,随着宠物主对宠物健康意识的增强,疾病预防保健与治疗的需求日益提升,宠物医疗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宠物食品的第二大细分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医疗消费规模约为840亿元,占比达28%。

2025年08月20日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我国政府对无人化环卫发展一直保持支持、肯定、引导、鼓励的态度,从国务院到各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指导意见,加大人工智能在环卫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环卫智能化水平。如在住建部印发的《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包括环卫车辆等设备的更新,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车辆装置以及智能化、无人化环卫作业机具设备

2025年08月13日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当前IT 设备、工业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约 455万亿元,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2.44 万亿元,预计2035年资产存量约 560 万亿元(增量主要是由工业和 IT 设备贡献),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5.5 万亿元。

2025年08月10日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污水治理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以来,工信部、水利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围绕“废水循环利用”“水效提升”“绿色低碳”密集出台政策,明确到2025 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钢铁、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速,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 2020 年提升 5

2025年08月07日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2024年,各级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明确绿色发展路径,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实行“两新”政策和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支持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激发重点行业节能需求;深化技术创新,引导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不断突破;运用财税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些系统性举措从政策、市场、技术等维度,为节能服务产业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受益于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显效、资本市场回暖以及技术驱动下,自202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3.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政策趋严下加速整合与出清 相关机构出海谋增量

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政策趋严下加速整合与出清 相关机构出海谋增量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繁荣、移动支付普及以及跨境交易增加,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迅速,并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捷、高效、安全的支付体验,使得我国的支付市场成为国际领先的支付市场之一。2020-2024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市场保持良好的发

2025年07月26日
政策推动我国财税数字化改革深入 企业需求爆发 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政策推动我国财税数字化改革深入 企业需求爆发 市场竞争格局相对分散

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用信息技术重塑企业,用科技为企业赋能,财税数字化聚焦推动企业财务规范化自动化与税务合规高效。我国中小微企业群体庞大,财税行业合规需求爆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企业数量达6122.6万户,同比增长5.1%。此外,截至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1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2025年07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