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债券市场的三大发展历程,政府开始设定 部分地区作为转让试点,允许部分己发行的国库券上市转让。到了1991年初,国债流通转让的覆盖区域大大增加,更多城市也纳入其中,柜台交易机制逐步建 立。虽然柜台市场仍然属于场外交易市场,并且在全国也未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但我国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大大提高,债券的流通交易量增加,调动了市场参与者的 积极性。
我国首次债券的发行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赤字的通胀问题,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此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一段既无外债,也无内债的时期,既然没有内外债,也就自然不存在债券市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的制度思路和我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都没有为债券市场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
改革开放后,我国债券市场真正迎来发展的契机,至今,该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一)以场外交易为主的阶段(1981年-1991年)
由于在这段时间内市场经济并未建立,市场参与主体也没有发行债券的意识和需求,债券的交易和发行仍是以满足政府需求为主,国有企业也希望寻找除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资金融通渠道,在行政审批后尝试发行企业债,但是这一时期的债券不能公开转让,只能以场外交易的形式自愿展开。而在1986年,沈阳率先成立了官方批准的柜台交易市场,允许企业债券交易,与此同时,政府也进一步推出除国债之外的其他品种债券,包括国家建设债券、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债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以增加债券市场的品种。1988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如何增加其流动性成为首要问题,为此,政府开始设定部分地区作为转让试点,允许部分己发行的国库券上市转让。到了1991年初,国债流通转让的覆盖区域大大增加,更多城市也纳入其中,柜台交易机制逐步建立。虽然柜台市场仍然属于场外交易市场,并且在全国也未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但我国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大大提高,债券的流通交易量增加,调动了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
(二)以交易所交易为主的阶段(1991年-1997年)
随着1991年交易所的成立,债券进入场内交易。而1995年国债招标发行试点获得成功,国债利率的确定逐步以市场为导向,这也意味着中国债券发行的市场化拉开序幕。此后,两大交易所也丰富了交易品种,国债和企业债陆续进入市场,并且开发期货市场,加入回购等不同的交易方式,这些使得我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在债券种类和交易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市场监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管管理委员会和两家自律监管机构(中国国债协会及中国证券业协会),以及全国性的国债登记托管机构,并开发了交易所电子交易系统。在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债券交易市场,交易品种得到丰富,交易方式创新,与场外交易方式相比,交易所市场显得更加具有组织性、法制化和正规化。
(三)以银行间市场交易为主的阶段(1997年至今)
1997年股票市场过热,银行资金也集聚其中,主要以债券回购形式为主。因此,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转换交易场所,改在全国同业拆借中心进行债券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形成。它从最初的仅仅16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完善,此后,各类金融机构在央行等各政府部门的许可,开始也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的覆盖面,市场成员增加,规模有所扩大。目前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各机构主体。而债券发行量也大幅增长,尤其在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增长,累计发行债券5.56万亿元,是1998年债券发行量的近29倍,债券托管量也高达8.4万亿元,增长120倍,占全部债券托管量的95%,银行间债券市场己然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债券市场的机构参与者的范围大大拓宽,市场外部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而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充分发挥其规范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市场更加有序发展,市场参与者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债券发行管理不断加强。微观结构的优化也使得债券市场极大推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提高证券市场效率。
相关分析报告:2013年1季度我国债券收益率统计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