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深圳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也逐渐兴起。该模式整合了大学的教育科技资源和当地的经济资源,在人才培养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领域发挥作用,并提升了更大的技术空间。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密集和创新环境的优势,结合社会的资金、管理与市场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成立与开始建设的时间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同、所依托的学校性质与实力不同等原因,我国大学科技园虽然功能定位基本一致,但发展模式却呈现出“一校一园”、“多校一园”和“区校共建”等多种多样的局面。
此外,以深圳大学科技园为代表的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也逐渐兴起。该模式整合了大学的教育科技资源和当地的经济资源,在人才培养成果转让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等领域发挥作用,并提升了更大的技术空间。
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校师生创业的重要基地。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
截至2010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现有可自主支配面积814.5万平方米,入驻在孵企业6617家,累计毕业企业4364家。2010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606项,在孵企业申请专利5603项,其中发明专利2333项。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全国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200家,三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到100家,园区可自主支配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企业8000家。“十二五”期间,园区累计毕业企业5000家,服务企业10万家,转化科技成果10000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10万人,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80家,培育学生科技创业企业3000家。
尽管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出尚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中的知识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够通畅等诸多问题,因此严重制约了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观研产业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产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问题”的改善与克服仅依赖大学科技园自身力量显然力不从心,必须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科技园区孵化功能的完善和升级,政府、共建高校院所和企业要从国家创新战略高度出发,结合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各自职能,精诚合作,才能将各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形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因此,尽快创建与完善利益共享、互促多赢的新型产学研自平衡机制是最为迫切的应对之策。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