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水环境治理逐步由“末端治理” 转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全流域治理模式。具体治理过程涉及到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河道清淤、引水补水以及后续的水质在线监测及运营管理。参与者包括建筑、园林、环保、水务、监测、管网等领域公司,产业链长,规模大,治理系统性较强。
从市场空间来看,15 年 4 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政策发布,环境规划院根据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测算方法,预计完成“水十条”全社会投资额4.6万亿,带动相关环保投资1.9万亿元。具体到河道治理、滨水景观、水利工程等各类工程,预计“十三五”期间流域治理空间超过2万亿元。极大的市场空间奠定相关上市公司从业绩增长基础。
另外,制度建设及商业模式完善使流域治理投资加速落地。16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意见》,意见提出到18年前全国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河长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有利于改变目前多头治理模式,充分调动行政资源,提升治理效率。目前流域治理普遍以PPP项目订单形式释放,截止到17年9月底,财政部PPP项目库入库金额17.8万亿,其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PPP金额9109亿元,市政工程中的环保类PPP金额 7279亿(16年9月后未更新)。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落地项目中,综合治理类投资金额占比90%。考虑到大部分PPP项目仍在储备库中,后续持续释放订单可期。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6-2022年中国水环境治理行业运营现状调查及十三五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二、黑臭水体治理进度较慢,后续仍存在加大投资预期
流域治理中很大一块是围绕黑臭河治理而展开。截止到 17 年 11 月,全国共认定黑臭水体达到 2100 条,其中完成治理 927 条,治理中 843 条,完成治理率 44.14%。根据“水十条”治理进度要求:要在17年消灭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直辖市黑臭水体,2020年基本消灭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目前看,整体进度较为缓慢,尚处于方案制定阶段占比15.62%。其中,安徽、辽宁、河南、江苏、山东五省方案制定中的黑臭水体治理里程数处于前列,未来存在加速治理需求。


三、雄安新区建设,白洋淀治理投资落实仍对相关公司形成业绩推动
17 年 4 月份,建设雄安新区消息出台,市场对白洋淀治理、雄安新区环境治理需求提升有所预期,相关标的二级市场表现靓丽。后续,相关标的由于业绩兑现时间较为长远,短期股价反应过度而展开持续调整。
但是,并不意味新区建设的环境治理投资需求减弱。未来影响新区环保需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二,白洋淀乃至京津冀地区水环境治理。其中,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包括新建供水设施、管网铺设、污水处理设施投资、监测设备等。按照地表水二类排放标准,粗略估计投资近 80 亿元,绝对金额相对较小。而2016年9月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河北省白洋淀和衡水湖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治理白洋淀水环境情况。专项行动提出目标,至19年白洋淀除南刘庄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外,淀区其他区域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相关治理投资金额246亿元。预计后续雄安新区水环境治理以及白洋淀治理需求订单释放,对资质完善、项目建设经验丰富、融资能力强的国企、央企以及技术能力较强的大型民营企业形成利好。建议积极关注具备较强拿单能力、良好地方政企关系、经验丰富、技术领先类公司,如东方园林、博世科、碧水源等。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