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各界对刚刚走过关键一年的中国经济高度关注。其中,针对2016年GDP维持了四个季度的6.7%同比增速,各界普遍维持积极评价,并依此认为6.7%的同比增速为2017年中国经济继续深耕转型预留了空间。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7年经济工作时所指出的,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认为,初步预测,2017年我国的经济增速不会低于6.5%,但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告别“竭泽而渔”的做法。他认为,从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长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学内涵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外界普遍对经济增速的回调报以正面态度,在你看来,该如何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学内涵?
周宏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由原来的“以建设为主”向“以生活为主”转型,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清晰、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升级;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调整、增量优化并存,增长动力从传统的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事实上,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呈现出具有阶段性的社会发展特征,即强调“以生活为主”。早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从消费、投资、出口和国际收支、产能和产业组织方式等9方面对经济新常态作出了全面分析,体现了增速适度、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现又简化为增速下降、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等表述;社会上则将“新常态”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速下来了。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市场运营现状调查及未来发展商机战略评估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那么,“以生活为主”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哪些表现?
周宏春:中国经济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解决了吃得饱、穿得暖、有房住,并向吃得安全、穿得合体、住得宽敞升级。与此相对应,我国产业发展也依赖丰富而庞大的产业集群、细致而专业的分工网络以及将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变成现实竞争力,成为“世界工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然而,制造业产能却呈现绝对过剩,面临国际需求下降、国内消费上不去的现实。
其次,居民对宜居条件有了更高要求。
过去房地产市场以新房开发投资、销售为主;未来将发展休闲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过去,重视住宅投资开发销售,房屋经营、居住服务、中介服务等发育程度低;今后,居住服务、房地产经纪和物业管理等的发展将加快。过去,水、土、能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空间较大;现在,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达到或者将近上限,一些地区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群众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到了极限。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为居民群众提供宜居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
第三,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社会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明显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得益于就业水平的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压力历来就大。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技术、管理与国外差距大,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形成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现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农业富裕劳动力下降,劳动力总量减少,在要素规模驱动发展动力减弱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要更多靠要素质量、靠人力资本质量、靠技术进步、靠技术创新驱动。
“以生活为主”阶段的发展重点及政策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如你所言,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那么又该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政策又该从何处着力?
周宏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改变。新常态改变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也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2017年我国的经济若维持不低于6.5%的同比增速,就需要尽快明确“以生活为主”的阶段发展重点,并加以政策调整。
第一,要创新增长方式,告别“竭泽而渔”的做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断向经济领域广泛渗透,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冲击,更成为新一代产业孕育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要发现新的投资机会,继续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总体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也是投资空间。同时,新的投资机会需有新的投融资方式。制造业要创新发展,就要增加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我国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等尚不适应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投资活动,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以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
第三,转变管理思路和模式,从供给侧管理转向以需求侧管理为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提供三种供给。一是要素供给。从过去的粗放式供给转向集约式有效供给。二是产品供给。从过去以中低端为主,转向中低端产品和中高端产品的优质供给。优化产品供给结构,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三是制度供给。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新制度供给尤为重要,比如,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就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土地改革、资源产权改革、知识产权改革、科技制度改革等,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提供集约化的要素;从供给侧入手,围绕结构性矛盾,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支撑,实现中国供求的有效对接,实现经济增长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特征明显,而“以生活为主”的主要标志是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产值中占比过半,居民出行和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分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享受生活”成为不少居民的优先选择,政府要以民生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作者:李海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