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提升,生育率下降,老龄人口比例递增,劳动人口递减,老年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日益加重。老人空巢独居现象严重,失能老人和贫困老人数量较多。
老龄人口比例快速递增:2000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达 7%,根据联合国标准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统计数据显示 2016 年我国 60 周岁及以上人口 23086 万人,占总人口 16.7%;65 周岁及以上 15003万人,占总人口10.8%,预计2050年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24.41%。
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2016 年末全国劳动年龄人口为 90747 万, 2012-2016 五年间累计减少 1796 万;根据 China-Profile 数据,2015 年我国 20-59 岁劳动人口比例约为 60%,预计到 2030 年我国 20-59 岁的劳动人口比例将减少至总人口的 53%(男性 27.3%,女性 25.6%);到 2050 年将减少至 48%(男性 25%,女性 23%)。
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趋势:2016 年 8 月的《中国养老白皮书》显示,我国 2010 年家庭平均人数为 3.1 人,2030 年将缩小至 2.6 人,2050 年将进一步降至 2.51 人,直接导致老年人口抚养比从 1995 年的 9.2%快速上升至 2015 年 14.3%,预计到 2050 年将达到 27.9%。
失能和超高龄老人比例高:根据国家老龄办发布的 2015 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统计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有 2.12 亿,占总人口的 15.5%,其中 15%为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15%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预计到 2050 年,我国 80 岁以上老人超过 1 亿,失能老人增加到 9750 万。

二、优质公立“等不起”,优质民营“付不起”
如全国标杆公立养老院—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 1100 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 1 万人,每年轮候只能入住几十位;上海静安区公办民营的乐宁老年福利院仅有 167 个床位,位于闹市,环境优美,收费合理(4000~5000 元/月,餐费 700 元/人/月)较受欢迎,仅对静安区户籍老人开放。即便如此,轮候入驻的老人有时仍需排队几年。私立养老机构严重两级分化,低端质量堪忧,高端负担不起。低端民营的福利院设施条件差,服务意识不足,护理水平低;高端民营养老机构条件虽好但收费较高,收费区间在 8000~30000 元/月不等。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21 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3616 元,每月 8000-30000 元的养老费用对多数家庭来说无法负担,仅能满足少部分高收入家庭需求。
传统居家养老矛盾重重,房价和人力成本高企。大城市房价高涨居住空间有限,人力成本高企导致护工费用不菲,多代人共同居住的生活矛盾等等,均成为目前养老难题。

三、各级政府养老政策频出,加大支持引导力度
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企业,各方均意识到了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以及养老产业的巨大空间。
2016 年 8 月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 2030 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 13 万亿元。2013 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 号),2014 年6 月保监会出台《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5 年发改委出台《养老产业专项债权发行指引》。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6-2022年中国养老服务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三五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进入十三五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养老政策更加频繁,支持力度加大。主要集中在推进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加快以公建民营为重点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机构建设与改革,加大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
2017 年 8 月 21 日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 PPP 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简称“养老 PPP 模式实施意见”)要求地方政府运用授权经营、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运营补贴、投资补助等方式对养老项目进行支持,允许社会资本配套建设符合规定的医院、康养中心、疗养院及附属设施等经营性项目,提高项目综合盈利能力。
各地方政府可谓诚意十足,通过金融扶助、场所保障、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养老发展方面:
北京:《北京市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资助和运营管理办法》要求 2020 年除偏远山区乡镇外,每个街道(乡镇)建设一所养老照料中心,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每新增一张床位资助 2 万元(最高 300 万元);按设备购置费总额的 50%予以资助,最高资助额 150 万元;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预计 2020 年民营养老床位超 50%;鼓励开发适老社区、腾退厂房校舍优先用于养老、保障房试点,老人与子女同步选房、养老卡覆盖范围扩大至 60 岁、创设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等。
上海:建立形成“3-2-1”三级老年医疗护理机构布局,以护理院、护理站、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为三大托底、老年医学专科和区域老年医疗中心为两大支撑、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为一大引领,按照户籍老年人口数 1.5%的标准推进老年护理床位建设,其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设置的老年护理床位各占 0.75%。
福建:发布《福建省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确定 2017 年度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重大项目 158 个,续列项目 108 个,新增项目 50 个,总投资 543.5 亿元。
南京:力争 2017 年内建成 100 个护理中心,对按照要求达到规定的 5A 级标准的,将给予最高 30 万元的一次性补贴等。
烟台:鼓励医院与公办养老机构合开医护型、养护型养老机构,计划到 2020 年全市 80%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提高入住老年人补表贴至 100-320 元/月等。
十三五期间中央发布重要养老政策一览(部分)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