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制造在新常态下蜕变 新制造之路由“智”到“质”飞跃

 导读:中国制造在新常态下蜕变 新制造之路由“智”到“质”飞跃。新经济新常态下,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围上扬、提质升级?——对这一问题,于2016年11月13日在北京隆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十佳品质评选颁奖盛典,给出了答案:由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

参考《2016-2022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十三五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新经济新常态下,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围上扬、提质升级?——对这一问题,于2016年11月13日在北京隆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暨十佳品质评选颁奖盛典,给出了答案:由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

        这一论坛由《经济观察报》和《品质》栏目联合主办,荟聚了国内诸多经济大咖、行业代表官员和知名专家及典范企业代表,对中国制造业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实现由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的中国新制造体系构建的可行思路和路径等,提出了各自见解。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制造2025》主要执笔人屈贤明,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重要的主题演讲。

        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工信部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徐静、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以及来自远东控股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奇瑞捷豹路虎常务副总裁陈雪峰、力帆实业总裁牟刚等。

        论坛还对2016年度中国制造十佳品质评选获奖企业和个人,进行了颁奖,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升级提供了借鉴,乃至树立了标杆。

        经济下行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竞争力的基础仍然是制造业。

        他说,中国经济的回落是转型再评估,也就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向一个中速增长的平台,是两个不同平台之间的切换。过去六年的时间,中国经济一直处在切换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所以一直下行的压力是存在的。

        在他看来,经济下行带来竞争加剧,随之带来分化,最后才有转型升级。最近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分化,这是中国经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这样,有些好的企业逐步已经出来了,“所以我们还是要顺应这个趋势,而不是阻挡这个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刘世锦建议企业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对于这一愿景如何实现,作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制造2025》主要执笔人的屈贤明,自然也有着深度的感知。他提出的路径是: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基。

        屈贤明阐述说,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相结合,给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这一机遇需要抓住。

        在他看来,智能制造将使我国制造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带来产品和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此外,他还认为,因为在工业基础方面欠账太多,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要变成优质制造而不是劣质制造,关键要解决基础的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问题。只有工业强基这个环节真正解决了,“中国制造才有希望。”

        围绕着这些中国制造中存在的困境与生机,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还就制造业转型困境及创新,寻找产业新风口,制造业发展的信心、政策与展望等,展开了具体的探讨,希望寻找到中国制造企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破局之路。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宋华提出,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在于供应链创新。

        摆正政府与企业的定位和身份

        陆燕荪是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对中国制造发展有着深刻认识。

        陆燕荪在发表演讲时表示,我们以智能制造,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但不等于它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还是质造,还是质量、品牌。”中国制造2025实际就是一个质量强国战略。创新驱动首先围绕质量来展开,提升品质,创造出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

        这样的情况下,实行强国战略的主体是企业,强国先要强企,但目前企业的形态,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等,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他认为,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这是未来在制造业领域需要加强解决的一个途径。而由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是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一种提法。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也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制造业现在主要的挑战是整体水平偏低,趋同化现象普遍。企业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使得制造业企业目前有相当数量处于经营困难的状态

        许小年说,为了摆脱这个困境,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的执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三去”政策,淘汰落后的技术和产品,淘汰过时的产能,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之后就是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许小年认为,这需要靠创新来实现。其中清楚划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明晰各自在其中的定位,非常重要。政府应该关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基础的技术开发,而技术的商业应用也就是创新的主体始终应该是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创新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市场,这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他还认为,只要中国的企业行动起来,只要我们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相信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指日可待。

        事实上,正有不少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改革,在实现自身蜕变的同时,也力推中国制造升级换代。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TYT)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高尔夫行业:受众渐大众化年轻化 政策出台精减球场数量 高尔夫用品市场渐复苏

我国高尔夫行业:受众渐大众化年轻化 政策出台精减球场数量 高尔夫用品市场渐复苏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一大批爱好高尔夫运动消费人群的出现,随着高尔夫运动趋向大众化、年轻化,我国高尔夫球运动人数进一步增多,至2022年已接近100万人。消费人群庞大带动我国高尔夫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120亿元。

2025年04月21日
多因素共振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质量、数量“全面开花” 市场刚需属性突出

多因素共振 我国殡葬服务行业质量、数量“全面开花” 市场刚需属性突出

殡葬服务具有特殊性、自然垄断性、普惠性与多元化的典型特点。近年来,我国殡葬服务行业从质量到数量上的“全面开花”,主要得益于人口老龄化加深、城镇化率持续提升以及居民消费量能力上升等供需关系提振。不过,高价墓地泡沫下乱象丛生,多种新型殡葬方式出现,我国殡葬服务行业刚需仍存。

2025年04月10日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一直以来,保险中介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着保险公司和广大消费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8.7%。其中,中介渠道财产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5.1%,中介渠道人身险保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公务车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能够满足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公务出行的需求,因此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5年03月22日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中小学生基数庞大叠加家长观念转变,我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攀升。随着商业团体和银发群体等逐渐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兴受众,研学旅游行业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研学旅游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将推动产品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2025年03月20日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国内政务IT支出稳增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其中基础架构层、平台层和应用解决方案支出占比最大,安全支出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速度加快,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累计已超4.5万个。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规划持续明晰,数字政府应用不断渗透,推动行业持续扩容,预计2025年超1300亿元。

2025年03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