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内地与香港或将发布基金认定计划 改变合资方式

        导读:内地与香港或将发布基金认定计划 改变合资方式,不过,一旦拟议中的中港基金相互认可计划最终敲定,合资企业的热度将迅速降低。届时,一些香港的基金将可在中国内地销售,中国内地的基金也将可在香港销售。

        中国内地监管机构与香港当局之间的突破性谈判,将改变跨国基金集团与中国内地投资者的接触方式。评论人士称,此举将“改变游戏规则”。

        到目前为止,外国基金管理公司接触中国本土投资者的唯一方式,是与一家本土合作伙伴组成合资公司。这导致过去十年中合资企业数量激增。

        市场研究公司Cerulli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合资企业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中所占份额已从40%增长到60%,而曾经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本土基金提供商所占市场份额则相应降低。

        不过,一旦拟议中的中港基金相互认可计划最终敲定,合资企业的热度将迅速降低。届时,一些香港的基金将可在中国内地销售,中国内地的基金也将可在香港销售。这些允许进入内地的香港的基金管理公司都是持有香港基金监管机构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andFuturesCommission)颁发执照的公司。

        德杰律师事务所(Dechert)认为,“中国不断增长的零售基金市场将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向”跨国资产管理公司“开放”。

        咨询公司毕马威(KPMG)的投资管理全球主管汤姆•布朗(TomBrown)相信,中港当局之间的谈判已经取得“巨大进展”,这一计划的细节也将很快公布。

        他表示:“这一计划为全球有意愿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非常激动人心的机遇,因为它为这些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开展渠道。这一协议将改变游戏规则。”

        布朗指出,合资方式对跨国基金集团来说存在一些陷阱。跨国基金集团在合资企业中最多只能拥有49%的股份。

        布朗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合资的方式令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拥有太大权力,特别是在公司治理事务和管理层控制方面。

        他表示:“许多基金管理公司认为,传统的合资方式不是长久之计。这种方式曾帮助这些公司获得在中国市场上经营的经验,但它最终可能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即便一家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在合资企业中拥有董事会席位,他们可能仍无法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式、风险管控质量、或企业战略和增长规划。

        因此,布朗预计,一旦中港基金相互认可计划得到确认,许多跨国集团将逐步退出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合资创办的企业。

        基金集团为维护他们在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迅速否认了这种说法。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JPMorganAssetManagement)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杰德•拉斯科维奇(JedLaskowitz)表示,“即便在中港基金相互认可的情况下”,他的公司也会继续经营合资企业。

        2004年,摩根大通与上海国际集团(ShanghaiInternationalGroup)合资创办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hinaInternationalFundManagement)。拉斯科维奇表示,上海国际集团“远比我们了解中国市场”。

        他补充到,即便在香港与内地的基金销售协议达成之后,“拥有合资企业的基金集团仍将拥有显著优势,它们能够利用内地的投资、基础设施和分销能力”。

        澳大利亚基金公司安保资本(AMPCapital)驻香港全球客户主管安东尼•法索(AnthonyFasso)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外资公司可能会维持合资公司现状。

        他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我不是说一些合资经营的基金公司不会取得成功,而是说,完全专注于中国本土市场、拥有在中国内地家喻户晓的基金品牌,总是会取得更优秀的销售业绩。”

        因此,在中国监管机构首次允许国内保险公司进入资产管理市场之后,安保资本决定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ChinaLife)合作。今年早些时候,两家公司合资创立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ChinaLifeAssetManagement)。

        法索预计,多家在中国内地分销网络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家代理的中国保险公司将利用新的规则,与银行在过去十年中创建的80多家基金公司展开竞争。

        对那些在中国内地没有合资企业的外资基金公司而言,中港基金相互认可协议的影响依然难以预料。

        斯特拉顿街资本公司(StrattonStreetCapital,总部位于伦敦)的管理合伙人安德鲁•梅因(AndrewMain)相信,“那些实力超强的基金公司或许有能力(在华)单打独斗”。斯特拉顿街资本公司旗下有一只人民币债券基金。

        但他补充称:“对其他所有基金公司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更有可能尝试通过合作伙伴来分销基金,而不是自己直接销售。”

        毕马威的布朗也承认,中国的基金分销市场由“零售银行主导”。他表示,“基金公司将不得不努力制定合适的分销协议”。

        不过,对基金集团宣称将长期坚持维持合作的说法,他感到怀疑。

        他表示:“(跨国基金集团)目前显然必须支持它们的合资企业,合资是当前战略的一部分,因为中港基金相互认可安排还未到位,退出合资企业还不是当务之急。”

        但他相信,已经拥有合资企业的外资基金公司在谈论在华未来商业发展计划时可能会比较“谨慎”,因为“它们不希望显示出自己对合资不上心”。

        布朗认为,如果人民币停止升值、人民币汇率稳定下来,合资企业的吸引力可能会继续下降。这可能促使中国投资者对国际市场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中国投资者传统上更青睐中国本土的股票和债券基金。

        布朗表示,由于预计到中港基金相互认可计划将要启动,毕马威正在与许多欧洲和美国的基金公司接触,这些基金公司希望在香港建立业务,从而能够直接面向中国内地投资者。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现状:市场加速洗牌 AI赋能下效率大幅提升 蚂蚁保稳坐头把交椅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一直以来,保险中介都是我国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着保险公司和广大消费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4.8万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8.7%。其中,中介渠道财产险保费收入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75.1%,中介渠道人身险保

2025年04月03日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我国公务车租赁行业市场及竞争分析:规模不断扩大 但缺乏具有绝对优势主导企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加灵活便捷的出行方式。公务车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能够满足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对于公务出行的需求,因此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25年03月22日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我国研学旅游供给端加速发展 银发等新兴受众带来新空间 竞争白热化推动产品升级

中小学生基数庞大叠加家长观念转变,我国研学旅游市场规模近年来快速攀升。随着商业团体和银发群体等逐渐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兴受众,研学旅游行业将显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研学旅游参与者众多,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将推动产品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2025年03月20日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IT支出稳增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 应用渗透推动行业扩容 竞争细分化下格局或生变

国内政务IT支出稳增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其中基础架构层、平台层和应用解决方案支出占比最大,安全支出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数字政府建设速度加快,应用场景建设项目累计已超4.5万个。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发展规划持续明晰,数字政府应用不断渗透,推动行业持续扩容,预计2025年超1300亿元。

2025年03月19日
宠物老龄化趋势下 我国宠物殡葬行业刚需属性逐渐突出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宠物老龄化趋势下 我国宠物殡葬行业刚需属性逐渐突出 市场乱象亟待规范

随着宠物市场逐渐庞大及老龄化趋势,宠物“身后事”的处理也成为刚需。我国宠物殡葬市场虽然暴利,但是前期初始投资较大,并且市场迫切需要统一、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025年03月19日
邮轮“逆龄”翻红 我国邮轮旅游爆发式增长 预计2026年有望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邮轮“逆龄”翻红 我国邮轮旅游爆发式增长 预计2026年有望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

邮轮旅游产业链包括邮轮制造、港口建设、旅游服务等多个环节。我国邮轮市场是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相较国际市场既有许多共性,也具有不同特性。2024年是我国国产首艘大邮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也是国际邮轮正式回归中国市场的第一年。

2025年03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