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走廊,也是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带,但基础设施联通不畅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因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研究课题组成员杨光普博士深入调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情况以及PPP模式在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前景,他表示,PPP模式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式,不但能够释放出社会资本的活力,缓解相关国家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还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克服原有机制弊端等。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既有优势互补的契合度,也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杨光普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到65个国家,区域面积近5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亿,分别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人口的62.8%。2015年,这些国家GDP总量达2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总量的31%。就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地区,它们普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例如,俄罗斯现存的基础设施主要完工于前苏联时期,包括交通运输、工业、能源、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工程和设备都面临着更新换代,这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新兴经济体方面,不少相关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落后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状况亟待改善,特别是一些经历了战争破坏的国家对基础设施重建的需求更大,如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等。然而,考虑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普遍面临财力不足的问题,有些国家政府债务甚至居高不下,仅仅依靠政府承担基础设施的供给责任是不现实的。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面临着建设能力不够、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
他指出,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要至少克服以下四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受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的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各国政府普遍陷于“既希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又无法单纯依靠现有的财政体系填补庞大的投资需求”这一两难境地;二是相关国家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基础设施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难以有效、及时地建立,跨境基础设施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三是发达国家主要面对基础设施陈旧过时的问题,亟须推进基础设施更新升级,发展中国家则要面对庞大的基础设施供给缺口,新建基础设施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基础设施投资规划,构建合适、高效的投资机制与合作机制;四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资金筹集能力分化,对基础设施的整体发展布局和投资建设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国内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等情况各异,想要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需要细致分析东道国的状况,准确对接当地需求,通过灵活的机制予以适时改变,以适应不同的投资环境。
尽管如此,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相关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依然既有优势互补的契合度,也有顺势而为的可行性。
杨光普分析说,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既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也具有部分天然垄断特性,过去通常由政府单一投资与管理运营,但在相关国家财力拮据的情况下,传统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而PPP模式作为一种市场化、社会化的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式,能够在过去主要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领域实现“引资、引技、引智”,并构建起稳固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伙伴关系,不但能够释放出社会资本的活力,缓解相关国家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还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克服原有机制弊端等。
此外,PPP模式强调平等合作,履行契约精神,这也是推进区域乃至全球一体化进程的精神要旨,符合构建公开、公平、公正市场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有助于加快相关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从而推动形成缓解建设资金压力、落实合作发展机制、克服原有机制弊端的良好投资发展环境。
在杨光普看来,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多优势。比如,PPP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是风险分担。构建良好的风险分担机制不仅有助于隔离PPP项目的经营风险,降低项目本身运营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借助风险分担机制理顺跨国PPP项目蕴含的多重互动关系。同时,有效的风险分担还可产生激励约束效果。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不但实现资本融合,而且事实上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政府适当承担更多的项目风险,被认为是社会资本责任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资本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并采取包括信用保险、完工担保、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障措施,运用金融体系进一步覆盖风险暴露。这种跨国的风险分担机制会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观念、行为准则、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带来外部刺激,进而推进国际准则和标准发展,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再比如,运用PPP模式对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运营维护能力,并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PPP模式主张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了实现预期利润,社会资本会充分发挥其在运营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力和资源优势,从而推动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取得长足进步,为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持久、稳定的动力。此外,在更广领域、更长时间里推广PPP模式的应用,还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化进程、改善“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环境,推动制度建设、帮助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融入当地特色文化、获得当地的认同,等等。
杨光普强调,“一带一路”旨在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亚欧大陆国家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将PPP模式运用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国家的“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可承接相关国家的国家战略。例如,“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中俄已经就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将优先发展并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非洲国家正携手推进旨在提高地区联通的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欧洲国家也正在积极实施“连接欧洲设施”计划,均为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